【求索】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需要构建四个“关”
施永川 杨芸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体系,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放眼国际,高校一直是国家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例如美国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的重要源头,其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70%。然而,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容易遭遇“中梗阻”,转化率不足10%,科技创新仍旧存在转化“鸿沟”,科技成果“不会转”“转不了”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近年来,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在实际过程还存在高校可转化的高质量专利价值偏低,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畅等困境。当前,温州正处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努力打造全国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示范区、世界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引领区、全球新兴科创资源集聚先导区,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全力突破四大核心关隘,致力构建“生态协同-制度保障-机制驱动-韧性支撑”四位一体的转化系统,为建设“五城五高地”“做强全省第三极”提供重要支撑。
布局生态关
打造科技成果创新网络
把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难题,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温州作为民营企业高度聚集地,应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创新生态,深化以产业需求逆向牵引产业源头供给,将企业技术痛点转化为攻关课题,进而提升科研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首先,政府需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其次,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之一,应发挥需求牵引、经费投入和技术转化方面的市场主体优势,确保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例如,试点采用科技成果转化“三张清单”机制,通过发布“民营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动态更新“高校成果供给清单”、配套形成“政策工具应用清单”,逐步形成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源,化解科技成果供需桎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健全制度关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
温州作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试验田”,享有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配套完善的优势,制度集成创新理应成为温州经济整体优化的核心突破口,进而推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高价值科技成果与高质量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具体而言,需从多方面发力。一是探索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优化成果转化的管理流程,提升效率;二是强化企业主导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三是完善金融支持机制,创新融资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四是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通过开设“科技成果转化班”培育技术经理人,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队伍,为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持。
打通机制关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建立人才、服务、资金一体化机制,为全程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高效运转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需着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驱动学科交叉、院校企协同攻关;建立“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的环大学科创产业带,形成高校成果提质、企业需求挖掘的服务生态;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抓手,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合作机制,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金融机构赋能的堵点。可借鉴天津市实施“供给端推动、需求端引导、服务端加速”三端发力的策略,通过“校企紧握手”等专项活动强化供需衔接,多维度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深化温州正在尝试的“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专设“校地成果转化办”等举措,统筹推进全链条、全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体系,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对接。
锻造韧性关驱动科技成果弹性转化
温州当前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与以往传统产业大不相同,为适应新兴产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逐步构建韧性机制。通过建设“技术评估中心”,适时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检验,便于及时淘汰市场适应性差的科技专利,保障科技成果初始质量。构建多元化资金池,打造“概念验证基金—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金”组合链条,借鉴上海交通大学“支持基础研究、科技赋权改革、学校基金助力”等举措,实现全周期风险缓冲。运用弹性成果转化模式,建立分级分类审批通道,合理划分常规和应急技术转化流程,完善针对突发事件或技术迭代风险自启动“边转化边确权”弹性模式,形成“智能识别-快速响应-弹性调整-全程可控”的韧性转化体系,实现常规转化提质与应急转化突围的双轨协同。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