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温州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的若干思考
孙奇
浙江要推进共同富裕,山区海岛是短板,只有补齐短板,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我市正在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工作,6个山区海岛县已先行启动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方案编制,市级层面的实施方案、课题研究、规划编制也陆续启动。为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科学编制相关规划、实施方案,笔者结合平时工作,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问题指向上,聚焦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人口时空变化的结构性错配问题,构建动态适配的资源配置机制。
公共服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人口总量、结构、分布的变化必然要求服务供给在结构、投资、布局上动态调整。当前,我市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与人口需求“时空错位、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导致资源呈现“总量短缺与结构性闲置并存”的怪象,既降低使用效率,又加剧财政压力(山区小学单生运营成本是城区3倍)。养老领域,政府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养老床位,实现了千人床位数目标,但是部分地区养老床位空置率较高,如洞头区养老机构9家,床位数约900张,但入住率仅为40.53%。教育领域,全面二孩之后的入学高峰将在2029年转移到初中,需要提前扩充初中学位供给;此外,流动人口集聚的城郊接合部、开发区学位资源紧缺,如瓯海仙岩街道,无法满足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就读需求。因此,要探索建立“监测—规划—投入—调配—评估”为主线的动态适配机制,不断推动我市公共服务结构性调整。
目标导向上,要立足于打破县与县、县与区、城与乡的行政壁垒,实现全市“一盘棋”。
当前,我市6个山区海岛县已先行启动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方案编制,但是,仅仅从“县域”层面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和要素配置可是不够的,它仅能打破县、乡、村层面的行政壁垒,距离打破县与县、县与区、城与乡的政策界限,实现全市域一体化还有较大距离。因此,温州市级层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目标导向,就要旗帜鲜明地立足于推动“县域统筹”的初级阶段向“市域统筹”的高级阶段深化,打破“县域思维”与“部门分割”,建立动态适配、高效协同的资源配置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人—财—物”错配问题,实现公共服务从“区域分割”向“全市一盘棋”转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市“一幅图、一张网、一把尺、一本账、一盘棋”,让每个温州人享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缩小“三大”差距,助力共同富裕。
研究对象上,要聚焦基本公共服务,但不拘泥于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一体联动”。
从服务供给的权责分类来看,公共服务可以分为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类。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责任、公民权利,主要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承担供给责任,是免费享受;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由公民支付合理价格后享有,需付费享受。从目前省《关于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来看,都是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但又不拘泥于基本公共服务,将普惠养老、普惠托育、优质医疗等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纳入一体化改革范围之内,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来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共享,从而很好衔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与“七优享”等相关工作。因此,我们在编制市级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方案时,既不能完全不顾基本公共服务这一主线,而将方案的“范围”无限扩大为全部的公共服务,又不能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严格对立起来、生硬切割两者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推进格局上,要在全市“一盘棋”大格局下,突出“1+1+2+N”的空间层次性,实现“梯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概念的外延和标准门槛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动态调整和提高。因此,温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工作,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要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三步走”的战略布局,允许一部分区域、一部分领域先行“一体化”,形成“先进”带“后进”的态势和格局。为此,可以结合我市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和未来人口变化趋势,构建形成“1+1+2+N”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格局。
具体做法是,第一个“1”是温州市中心城区。在这个76个镇街组成的空间范围内,要打破鹿城、瓯海、龙湾、洞头四个主城区与瑞安、永嘉、乐清的行政区划壁垒,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特别是在区与区、区与县的交界面(如瓯海仙岩—丽岙片、瓯江南岸—北岸片),这里是异质化的“重灾区”,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手段,做好“界面管理”,积极推动“一体化”进程,让群众有明显的获得感。第二个“1”是“龙平苍”大都市区副中心。要将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纳入“龙平苍区域一体化进程”整体布局,并作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撬动“龙平苍”一体化的重要抓手。“2”指文泰两个山区县城。重点是以县城为载体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功能提档升级,并且探索加大市域层面的转移支付和帮扶力度,推动文泰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全市一道实现现代化、均等化,确保“一个也不能少”。“N”是大都市区范围的“N”个中心镇。要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为契机,强化中心镇链接县城、服务乡村、带动周边的综合节点功能,围绕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四个赛道,在新一轮省级中心镇培育中协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作者单位: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