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温州解法 ——平阳县昆阳镇大上林垟片区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来源:温州日报

  吴明明

  2025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将“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确立为推进城乡融合、缩小三大差距的核心抓手。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语境中,“单打独斗”往往难以突破单个村庄体量小、资源散、动能弱的发展瓶颈。乡村组团发展,通过相邻乡村协作整合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治理效能,是实现乡村振兴整体跃升的关键突破口。

  温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近年来以全域大花园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探索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引领区。位于平阳县昆阳镇的大上林垟片区通过“联村组团,抱团振兴”的创新探索,有力推动了从单村“孤岛”向协同发展的“绿洲”的转变,该抱团发展模式入选全省“千万工程”20周年典型案例,为全省提供了乡村组团发展的鲜活注脚。

  大上林垟片区:从离散村庄到协同共兴的生动实践

  平阳县昆阳镇上林垟、湖屿等行政村,原为各自为战的传统村落。面对土地细碎化、公共基础薄弱、规模经济难以形成等发展困境,昆阳镇以上林垟、湖屿、鸣山、官岙邸、万金5村为核心,联动西北片11个行政村,以“产业协同、人居共建、资源共享”的组团理念,探索了一条打破村域行政藩篱、实现区域共荣的新路。

  首先,以空间联动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跨村土地综合治理,突破“村界”,连片推进“非粮化、非农化”高标准农田整治。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杠杆作用,集中归并碎片化农田,实现了耕地的规模化利用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为现代农业集约发展奠定了基础。协同规划提升人居风貌,根据五村实际编制“大上林垟”片区规划,立足“千年塘河·瓯越故里”文化基底,以沿村6公里的平瑞塘河和104西过境为主轴,实施环境共美项目,高标准打造瓯越特色的美丽民居、风貌协调的美丽街巷、集中连片的美丽田园。共享打造魅力节点,通过水陆结合的“塘河田园风情”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品旅游线路将各村进行串联,品赏鸣山“古村+非遗”,享受万金水上悠闲,体味上林垟农耕文化,畅玩湖屿卡丁车、小龙虾的“抓吃”,官岙邸村的珑玥潭欢乐谷,实现资源联动互补,共同提升品牌效应。

  其次,以产业融合点燃协同增长新引擎。“党建联建”主导产业联盟,以共富项目为载体,成立强村公司,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盘活村社闲置资源,布局胚芽米生产线、小龙虾冷链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打造“上林垟”品牌,显著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强村“小公司”启动共富“大引擎”。农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整合特色农业基地、休闲观光园、非遗工坊(鸣山陶院)等多种业态资源,打造集科普研学(如农事体验)、亲子休闲(采摘体验)、文化康养(民宿与乡村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片区内游客接待数量平均年增速持续保持高位,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增收效果显著。

  最后,以机制创新保障组团发展效能。成立跨区域协调机构,以昆阳镇党委书记为大党委书记,组织、农业分管领导为副书记,上林垟、鸣山、官岙邸、湖屿、万金等5大核心村书记为党委委员,西北片11个村书记为党建联建成员,构建要事共商、发展共谋、同题共治、项目共建的联合大党委。该机制有效统筹了规划协调、项目招引落地和重大矛盾调处等事务。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实施阳光治理工程,建立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创建红色细胞2.0与深化推广红色微网格治理。加强数字赋能,以乡村智慧平台为依托,进一步融入服务、产业、医疗、教育、养老等体系,构建田园智乡,提升治理效能,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大上林垟片区组团发展实践的深刻启示

  大上林垟片区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乡村组团发展蕴含的内在逻辑与巨大潜力,为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动乡村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范式参考。

  规划先行、协同布局,是组团发展的先导力量。打破以单一行政村落为边界的传统发展思维,强化跨村域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立足更大区域空间资源禀赋和功能优化,统一编制产业、土地、环境、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才能有效避免碎片化开发与重复建设,形成“1+1>2”的聚合效应。大上林垟以“一盘棋”规划统一空间资源利用、统筹公共设施布局、整合特色要素资源,为组团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和发展框架。

  产业为要、融合共生,是组团发展的内生驱动。村庄间资源禀赋各异,通过组团能够形成差异互补、协作共赢的产业集群。以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共享为核心,推动多村“跨村建园”,以专业化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影响力,并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功能边界。大上林垟依托片区的集群优势,共建共享“强村公司”平台,融合非遗传承与现代科技,有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和发展韧性,充分释放了乡村生产力。

  改革赋能、制度创新,是组团发展的坚实保障。乡村组团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形态,必须依靠体制机制重塑提供稳定支撑。建立跨村域的常设协调机构或议事平台尤为关键;探索资源整合、投入共担和利益共享的经济合作与分配机制,是维系组团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充分借助数字化等现代治理工具,能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共治、善治的良好局面。大上林垟创新建立联合大党委,深化四治融合,并以红色微网格等途径打通治理末梢,为乡村组团协同运行提供了制度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