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以法治力量护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来源:温州日报

  潘晓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通过制度创新、空间改造、服务优化和多元参与,实现了城市发展与儿童成长的良性互动。温州作为全国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率先以法治力量为儿童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探索出一条法治护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以制度设计筑牢儿童友好根基

  法治是儿童权益最坚实的保障,要以立法为突破口,构建儿童友好的制度框架。

  《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已于2025年1月23日由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25年3月28日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公布,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聚焦儿童友好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儿童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制定法规政策、实施重大项目时,必须评估对儿童权益的影响,从源头保障儿童利益。条例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教育医疗等专项规划,建立覆盖出生到成年的健康管理体系,强化“明眸皓齿”工程等健康干预措施。同时,规定困境儿童帮扶、流动儿童公平待遇等内容,织密儿童福利保障网。建立多层次的儿童参与机制,成立“儿童观察团”,邀请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代表参与立法调研、城市规划评估。条例的制定标志着城市儿童权益保障从分散化政策供给向系统性制度建构的范式转型。其创新价值在于以“制度性权利”重构儿童与城市的关系:通过儿童影响评价机制将儿童视角嵌入公共决策神经末梢,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赋权”的治理跃迁。

  以法治手段推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儿童友好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需落实在物理空间的设计中。

  《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设施设计指引》入选国家示范案例,整合建筑、景观、市政等专业领域,构建“市级示范+区级标杆+县域覆盖”体系。白鹿洲儿童友好公园以森林探险主题入选省级优秀案例,瓯江路运动公园打造模块化安全场地,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蒲鞋市街道华馨园改造中,依法规划儿童活动空间,将闲置地变身游乐场;温瑞大道景观提升工程融入游玩设施,构建“5分钟儿童生活圈”。这些改造既保留历史文脉,又注入儿童友好基因,让城市“边角料”成为全龄共享空间。从城市公园到社区角落,从幼儿园到文化场馆,适儿化设计无处不在。九山公园叮叮当童谣馆将方言体验与儿童游乐结合,机关一幼迁建工程植入“星系环”概念,让儿童在玩耍中感知文化、探索未来。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实践突破成人中心主义的空间分配模式,以适儿化设计构建“异托邦”式成长场域,既满足儿童具身认知需求,又通过方言童谣馆等文化载体实现代际记忆传承。

  以法治保障托起儿童幸福未来

  法治护航下的儿童友好,最终要体现在公共服务的质量上。

  温州通过法治手段推动资源向儿童倾斜。条例规定学前教育普惠、义务教育均衡,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减轻学业负担。均衡发展教育事业,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教育机会。建立儿童全周期健康档案,推广“医教协同”近视防控模式,开展口腔健康普查。升级托育服务,构建普惠托育体系,支持幼儿园延伸托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温州实践诠释了福利治理范式的儿童友好转型,以法治刚性约束重构公共服务供给逻辑。通过将儿童发展权具象化为普惠教育、健康干预等制度性供给,其本质是从保障基本生存权转向培育可行能力,通过医教协同、托育延伸等系统性安排,实现平等赋权。这种法治化保障彰显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社会正义内核,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治理生态。

  以法治精神培育儿童友好土壤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法治文化不可或缺。

  温州将法治教育融入儿童成长全链条。开发“法治童行”课程,通过情景剧、模拟法庭等形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以法治文化浸润助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条例明确政府、社会、家庭共同责任,引导企业捐赠儿童设施,动员志愿者参与服务。如温州设计集团免费开放儿童友好设计专利,社会力量共建“儿童友好驿站”126个,形成全社会关爱儿童的浓厚氛围。温州实践揭示了法治文化与社会资本协同赋能的治理新范式。其创新在于重构儿童法治教育,将法律知识转化为互动式公共对话,通过情景剧场、装置艺术等具象化载体,实现从规训式教化到主体性建构的认知跃迁。通过开放专利、共享驿站等制度设计,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共治网络。这种法治社会化路径以文化治理重塑儿童作为“积极公民”的身份认同,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儿童友好型公共领域构建的本土化样本。

  作者单位:中共温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