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传统农贸破界重构的实践探索 ——温州菜篮子集团创新案例研究
吴建淡
温州市委市政府自2016年起实施三轮“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3.77亿元,推动全市290家农贸市场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然而,在实施“强城行动”、提速打造“浙江第三极”的战略背景下,温州传统农贸产业仍面临城乡发展不均衡、外部竞争加剧、智慧化改造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如鹿城区29家农贸市场中,大南门、松台、南浦3家市中心市场成交额占全区53.6%;而乡镇市场空摊率较城区高12%;部分山区市场退化为“半日市集”等,折射出产业升级转型的迫切性。
作为市属国有农贸的运营者,温州菜篮子集团通过重构“人、货、场”关系,探索出“农贸社区化、去边界化”的创新路径,实现年均盈利近千万、资产利用率96%的突破,为“强城行动中传统农贸破界重生”提供了重要样本。
传统农贸产业的发展困境
传统农贸产业的发展困境,有目共睹。简要分析如下,
城乡发展质量结构性失衡。政策资源优先向中心城区倾斜,而乡镇市场通风、排污等设施陈旧空摊率高,形成“城区繁荣—乡镇薄弱”的二元分化。
新兴业态冲击下市场份额流失。在温州,生鲜电商渗透率达35%,商超集采直销模式分流年轻客群,导致传统市场陷入“老年留守化”困境。
智慧化改造存在浅层化困境。尽管80%城区市场完成基础改造,但数据应用停留在初级阶段,未真正形成动态分析机制,未能有效转化为经营效益,呈现“重硬件、轻应用”的突出问题。
运营维护体系存在效率瓶颈。乡镇市场管理粗放,维护预算不足,日均营业时间短,严重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业态创新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生鲜品类占比超80%,特色产品、预制菜等新兴业态渗透率低,市场管理者固守摊位收租模式,缺乏与商户构建“赋能合作共同体”的意愿,业态升级缺乏系统性设计。
温州菜篮子集团的破界重构实践
首先,空间破界,实现从交易场所到社区生态枢纽的转变。
业态升级的三维空间体系构建:打造“传统菜市-菜篮里-文化驿站”复合空间,黎明农贸升级为黎明市集后,非菜摊收入占比提升至55%。规划“前端体验场+中台供应链+后端产业网”闭环生态,实现消费场景剧场化、商户结构创客化。文化赋能的情感地标塑造:自2017年起推行“一场一案”文旅农贸体系,推出“书菜节”“小满会”“菜场美术馆”等文化IP,吸引年轻客群增长200%。初步实现农贸市场从功能场域到文化地标的价值跃升。社区共生的服务网络构建:构建“全龄共享”服务体系,打造“银龄市集”“儿童友好菜市场”“社区厨房革命”三大民生场景,开展研学活动,形成“种植—采收—加工—销售”全链条研学闭环。老旧资产活化与社区会客厅网络构建:创新实施“瓯越鲜风×现代菜篮子”社区会客厅改造计划,通过“空间重构+业态植入+文化赋能”模式,将闲置摊位、废弃仓库等低效资产转化为连接城乡的农产品展示窗口,实现老旧空间的年轻化转型。
其次,业务破界,实现利益链重构与生态化运营。
“共建菜盟”的协同治理模式:组建覆盖1000多家商户的“共建菜盟”,将运营团队从117人精简至69人。社会责任与社区治理融合方面,菜篮子集团与温州三乐亭公益组织建立“志愿服务共建点”,发动超150家商户组成“共建菜盟”,常态化开展“爱心菜摊”活动,形成“商户参与—社区受益—品牌增值”的良性循环。“菜青孵化计划”的青年创业赋能:推出“三赋”逻辑(赋权、赋能、赋利),开放供应链资源让青年“零成本试错”,通过“1导师+1工具包+1启动金”标准化扶持。孵化青年摊主24人,带动就业200余人。线上平台矩阵的渠道革命:构建“阳光菜场”全渠道零售体系,在美团、饿了么基础配送服务外,新增短视频电商、社群团购等业态,构建起“数字赋能—渠道拓展—营商优化”的良性生态。
最后,价值破界,实现国企共富引擎的功能拓展。
乡村振兴的四维共生实践:落地“瓯越鲜风X现代菜篮子乡村会客厅”,建立“共富微工厂”,以“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模式保障农户收益,形成“品牌增值-渠道扩容-农户增收”闭环。品牌IP化的价值跃迁路径:从疫情期间首创防疫形象到推出“蔬童”“蔬馨”IP,再到运营“瓯越鲜风”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文创联名、场景构建强化消费共鸣。
温州菜篮子集团实践表明,传统农贸产业通过“空间-业务-价值”三维破界,能够实现从传统零售场所到民生服务综合体的转型。其核心经验在于,以文化赋能重构空间价值,以生态思维重组利益链条,以国企担当拓展共富路径,为“强城行动”提供可复制农贸转型样本。
下一步,建议可深化数字赋能,设立农贸智慧化专项基金,推动“浙食链”系统向乡镇市场全覆盖,建立动态数据抓取分析机制,实现价格直采、人流监测等功能的商业化应用,提升智慧化改造成效。拓展业态融合,鼓励农贸市场探索“农贸+文旅”“农贸+教育”等跨界模式,设立业态创新扶持资金,培育特色农副产品、预制菜等新兴品类,推动从“买菜场所”向“生活方式平台”升级。完善共富机制,推广“共建菜盟”“乡村会客厅”等模式,建立农产品溢价分配机制,将供应链红利向农户、青年创业者倾斜,强化国企在缩小“三大差距”中的带动作用。强化人才支撑,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农贸运营管理专业,完善“菜青计划”导师库与培训体系,培育兼具农贸经验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保障。
作者系温州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