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乘全城园博“东风” 绘斗城发展新图 ——“全城园博”背景下鹿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 来源:温州日报

  刘彬鹏 饶金金 郑曦

  2023年年底,温州从合肥手中接过会旗,将承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并首次提出“全城园博”概念。作为温州核心城区,鹿城应将本届园博会视为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和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契机,善借“全城园博”东风,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商业活力强劲的态势,再次乘风而上、借势而起,全面推动城市提质升级。

  温州“全城园博”体系及鹿城分会场介绍

  办好一次会,扮靓一座城。温州以“强城行动”为纲,提出“全城园博”理念,打破传统办会模式,构建“1个主会场+13个分会场”体系,打造“没有围墙的展场”,推动园博与城市深层融合,为各区带来发展机遇。

  依托“全城园博”理念,鹿城打造斗城公园环和江心屿公园作为“公园城市”主题分会场,建设园博点、线联动空间,串联文化与生态节点,构建“文化+生态+体验”展陈空间。围绕“给我一天,斗转千年”主题,开展丰富活动,提升市民参与感。目前,文脉活化、智慧畅行、绿地微空间、园博氛围提升、基础补缺五类工程正有序推进。

  鹿城区文旅融合发展分析

  鹿城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与机遇方面,一是文化内涵足。1700多年来,鹿城“山水斗城”格局延续至今,近年来持续推进古城有机更新和历史街区改造,在文化保护、文旅融合、业态创新、配套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2023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0亿元。

  二是旅游氛围浓。2025年推出谢客寻春等10条沉浸式文旅游线;新增11家小剧场小酒馆小客栈,串联文旅生态链;“塘河夜画”2.0、马鞍池郁金香、“夜樱”景观等广受好评;春节、清明节期间五马街、南塘累计到访人数居全省前三。五一期间,全区接待全域游客71.42万人次,综合收入5.73亿元;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位列全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日均到访人数第二;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7.56万人次、江心屿接待游客15.72万人次。

  三是客流潜力大。2025年五一假期,温州全域旅游人数398.1万人次,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三,过夜游223.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2亿元。在全市“旅游热”背景下,鹿城五一接待游客71.42万人,占全市17.9%,低于主城区应有地位,反映出在客流导入、转化与留存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旅游市场增长潜力大。

  劣势与挑战方面,一是交通接驳不足。瓯海作为主会场,依托高铁、轨道交通、高速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系统推进“路通人聚商旺”战略。反观鹿城,从园博园抵达五马街等核心景区需1小时,目前仅靠8路公交车单线运行。且受老城区空间限制,停车位缺口大,影响“全城园博”溢出效应。

  二是空间承载力不足。鹿城长期面临高密度建成区与稀缺土地资源的矛盾,虽通过“多点集散”缓解人流压力,如五一期间15个点位同步开展文艺演出,但对比周边城区大型活动数据,仍显劣势。江心屿“千年宋韵·江心启心”活动2天累计游客达9.3万,同比增长78.3%,但受地形限制,单日最大承载量仅5万人,缺乏拓展空间。

  三是“银发经济”潜力释放不足。数字化浪潮下“Z世代”成为旅游主力,鹿城通过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尤其是历史街区精准把握年轻客群需求,布局新兴业态及国潮文化,让年轻活力显著提升。但对老年市场关注不足,温州60岁及以上人口180.31万人,占全市人口22.03%,潜力巨大。但鹿城园博分会场建设中,适老化项目、交通及配套设施仍待完善。

  四是夜间与地摊经济常态化不足。鹿城通过打造瓯江夜游、塘河夜画、五马夜购等品牌,引入小剧场、文创市集等新业态,2024年以来共举办226场“外摆位”活动,吸引超50万人次。但部分项目过度依赖节假日引流,如大南街道花朝节依托马鞍池公园郁金香花展、“大宋戏仓”“宋韵市集”等活动仅在节假日集中开展,缺乏常态化运营机制。

  推动鹿城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要注重“情绪引力”,构建斗城保障体系。旅游服务质量始终是地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游客在园博期间的衣食住行等“情绪体验”,将成为鹿城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应围绕“全城园博”理念,提升交通、餐饮、信息指引等基础服务水平。例如,推行“斗城一卡通”园博线路免费转乘政策,打造高效出行网络;为老年人提供“鹿城美食地图”“智慧导览系统”等工具,提升老人体验感与满意度。只有推动游客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基本满足”向“超出预期”提档升级,才能变园博“流量”为文旅“留量”,把园博带来的短期热度转化为旅游发展的长期红利。

  二是要打造“体验场景”,注重游客沉浸感知。游客多以休闲心态参观园博会,重在赏景、游玩和拍照,鹿城园博分会场应重视打造“关键时刻MOT”,激发情感共鸣。建议未来改造应以人的体验为核心,强化互动体验,让游客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营造“既在园中游,定在画中留”沉浸式体验空间,增强游客记忆和分享欲,提高城市传播率和回访率。

  三是要做好“后续效应”,打造“园博+”复合旅游。园博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是长期存在的,以往园博运营多局限于园林及花卉展示,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而鹿城立足“公园城市”理念,打造“鹿城特色”园博分会场,五类工程同步带动配套整体提升。进入“后园博”时代,可依托现有资源发展“园博+”休闲旅游,开展如科普展览、文创活动、多元教育等活动,形成“园博+”综合性联合体,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鹿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