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校院共建劳动仲裁实训基地 以实干之举赋能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 来源:温州日报

  王一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新文科建设对法学学科提出了“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要求,如何打破“理论灌输为主、实践训练为辅”的传统模式,成为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温州理工学院立足地方实际,创新探索校院共建劳动仲裁实训基地模式,将真实劳动仲裁场景引入校园,推动法学实践教育从“模拟仿真”向“实战实训”转变,为新时代法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法学实践教育瓶颈

  当前,我国法学实践教育虽已形成多元载体,但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模拟轻实战等问题,难以满足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需求。

  从现有实践模式来看,法学实验室多以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为载体,部分高校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法律实践场景,但本质仍是对现实场景的“近似还原”,学生面对的仍是预设“剧本”,难以应对真实案件中的随机性、复杂性问题,实践教学“表演化”倾向尚未根本改变。校外实践基地是弥补校内模拟教学不足的重要补充,但这类基地普遍面临时空受限、管理复杂等现实难题。

  劳动仲裁领域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劳动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长,基层仲裁机构面临“案多人少”的压力,而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又缺乏实战锻炼平台。在此背景下,温州理工学院与温州市龙湾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共建劳动仲裁实训基地,将仲裁派出庭设立在校园内,既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实践场景,又为仲裁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实现了“育人”与“服务”的双重价值。

  以机制创新构建基地建设核心优势

  校院共建劳动仲裁实训基地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校”与“院”(仲裁院)的壁垒,通过资源整合、功能融合,构建真实场景育人、校院协同赋能的新型实践平台。与传统实践模式相比,该基地具有三大突出优势:

  一是实现从虚拟到真实的场景升级。基地将劳动仲裁派出庭设立在高校内,学生参与的是真实劳动纠纷案件的办理——从案件受理、证据梳理到调解、仲裁庭审,全程接触真实当事人、真实证据和真实法律适用问题。这种“无剧本”的实践场景,彻底改变了模拟教学中“按流程走形式”的局限,让学生在应对突发问题、平衡各方利益中提升法律实务能力。

  二是破解时空限制、管理难题的实践困境。基地设在校园内,学生无需受校外实习的时间、交通限制,可通过日常课程、课余时间灵活参与实践;学校与仲裁院共同制定管理规范,明确学生实践纪律、安全保障等要求,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无缝衔接,教师可结合正在办理的案件讲解法律条文适用,学生也能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归课堂,实现“学用互促”。

  三是形成育人与服务的双向赋能。对高校而言,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新课堂”,通过真实案件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对仲裁院而言,基地是化解纠纷的“新力量”,学生在仲裁员指导下参与案件调解、材料整理等工作,有效缓解基层仲裁机构的办案压力。

  以务实举措夯实基地建设根基

  校院共建劳动仲裁实训基地关键在于构建了“教学改革、管理运行、支撑保障”三位一体的推进体系,通过制度化设计确保基地规范运行、长效发展。

  一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把牢人才培养“方向盘”。建立“获取学分”激励机制,设置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专业课程学分。将学生在基地的实践表现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学生需修满规定实践学分才能毕业,从制度上保障实践参与的刚性要求;推行“理实融合”教学模式,重构法学课程体系,将《劳动法》《仲裁法》等课程的部分内容“移”到仲裁庭现场教学;搭建“以用促学”创新平台,鼓励学生以基地案件为研究对象,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选题、学科竞赛项目。

  二是健全协同管理机制,筑牢基地运行“压舱石”。实行“事务与业务分离”管理,学校负责基地的日常事务管理,仲裁院负责业务指导与监督。强化“派出机构”规范属性,明确基地作为仲裁院派出庭的法律定位,严格遵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案件受理、裁决等均服从仲裁院统一管理,确保办案程序合法、结果公正。引入第三方评估监督,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实践成效、案件办理质量、社会满意度等。评估结果作为派案数量、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三是强化支撑保障机制,激活持续发展“动力源”。设立“实训中心”统筹协调,学校联合仲裁院设立劳动仲裁实训中心,作为基地日常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仲裁派出庭实务安排与学生实践需求;建强“仲裁员指导”队伍,仲裁院从资深仲裁员中遴选基地指导教师,明确其“办案+育人”双重职责;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建立仲裁员“双考核”机制——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YB20243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