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浙南红土地上的抗战丰碑 ——平阳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与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9日 来源:温州日报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课题组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全民族抗战史中,浙江平阳这片浙南红土地以其独特的战略价值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点,平阳不仅是浙江新四军的诞生地、数百位抗日英烈的故乡,更是抗战最艰难时期连接大后方的海上生命线之一。本文通过四个维度展现平阳在抗战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贡献。

  为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贡献

  1937年8、9月间,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经谈判达成停战协议。浙江国共和平谈判的成功,标志着红军挺进师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结束和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一)浙江国共和谈在平阳山门、鳌江举行。

  1937年1月至7月,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对浙南游击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清剿”。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清剿”斗争。

  在反“清剿”斗争过程中,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给国民党电文的精神,审时度势,于1937年3月向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浙闽两省当局,发送了快邮代电,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提议双方派代表举行和平谈判。5月中旬,双方代表在平阳县山门畴溪小学和鳌江镇区进行和谈。由于双方分歧较大,谈判破裂。临时省委机关遂转移至瑞安山区。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于8月24日、9月17日,又先后在温州城区、平阳山门举行了两轮和平谈判,终于达成了停战协议。浙江国共和谈过程中,平阳两次成为谈判地点,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的四位和谈代表中,吴毓、陈铁君、黄耕夫三人都是平阳籍干部,展现出卓越的统战智慧。

  双方和谈在温州城区举行后,原在浙南“清剿”红军挺进师的国民党第四路军奉命改编为第十集团军,其主力第二十八军当即开赴上海南翼的杭嘉湖地区参加淞沪会战。

  根据和谈协议,红军挺进师各部陆续在平阳山门、凤林一带集中。1937年11月上旬,挺进师在平阳凤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后改编为新四军,开启了北上抗日新征程。

  (二)鳌江两岸掀起了浙南抗战高潮。

  抗战全面爆发后,平津沪杭等地大学的平阳鳌江籍青年师生陆续回到家乡。他们发起创办《平报》(初名《战报》《平阳日报》),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时提议创办平阳临时中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浙南特委派员联系鳌江进步青年,酝酿建立抗日救亡团体。

  1937年11月,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在鳌江镇成立。1938年4月,中共鳌江支部成立。在中共平阳县委和鳌江支部的领导下,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在鳌江两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热潮,激励了各界青年的抗日救国热情,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为支援前方抗战贡献了力量。中共浙南特委在平阳县战时政治工作队成立党小组,领导政工队员开展打击奸商漏海资敌、惩治贪官污吏和减租斗争。中共鳌江支部在平报社建立党小组,为宣传团结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中共平阳县委和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对抗日救亡团体的领导,进一步推动了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全面开展。

  (三)数万平阳青年走上抗战正面战场。

  民国档案《平阳统计》数据显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有数万名平阳青年走上前线,640多名平阳籍官兵战死沙场。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革命军平阳籍战士先后参加了平绥路东段阻击作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枣宜会战、上高会战、宁绍战役、入缅作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滇西反攻、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龙衢战役、桂柳会战、丽温战役,战士鲜血洒遍了大半个中国,有的英烈甚至捐躯于缅甸战场。

  为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准备了一支劲旅

  1938年3月上旬,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在平阳山门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3月18日,粟裕率部队从平阳誓师出征,平阳因此成为浙江新四军的主要发源地。4月18日,部队到达皖南,改番号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军史上称“老三营”),下辖第七、八、九连。6月中旬,老三营挺进江南茅山敌后,成为华中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一)挺进师老部队被授予“老虎团”称号。

  1940年5月,以老三营为基础,组建了新四军新编第二支队的两个主力团——新三团(以老三营第九连为骨干)、新四团(以老三营第七、八连为骨干)。其中,新四团保留了老三营建制。是年10月,老三营夜渡长江,驰援黄桥,为新四军决胜黄桥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老三营编入新四军三旅七团。是年9月,三旅七团在南通谢家渡一战成名,全歼日军独立混成第十二旅第五十二大队,被新四军军部授予“老虎团”称号。

  此后三年,三旅七团先后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纵第七支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第六十四团。老三营作为该团(支队)的主力营,先后参加了车桥、天目山反顽、高邮等著名战役,驰骋大江南北,立下赫赫战功。

  以红军挺进师改编的新四军老三营,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不畏牺牲,许多指战员为抗日大业献出了年轻生命。据不完全统计,有65位原属挺进师的平阳籍指战员在抗日战场为国捐躯。其中,在安徽前线牺牲41人,在江苏前线牺牲8人,在浙江战场牺牲5人。

  (二)新四军四位名将从平阳走出。

  从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队伍中,走出了新四军的四位开国将领:粟裕、陈铁君、张文碧、刘亨云,他们的军事思想深深烙印着浙南游击战的基因。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侗族。1935年临危受命,与刘英率红军挺进师入浙,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率部北上后,协助陈毅开辟了茅山、苏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领导创建苏中、浙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被选为中共第八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陈铁君(1917—1961),原名铁军,浙江平阳五岱山(今属苍南县)人,曾任浙南红军游击队队长。北上抗日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参谋长,苏浙军区第一、第二纵队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三野战军第七、第十兵团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计划和监察部副总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文碧(1911—2008),江西吉水人。曾任红军挺进师第二纵队政委。北上抗日后,历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第二旅副政委,协助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九师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亨云(1913—1992),江西贵溪人。曾任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北上抗日后,历任新四军老三营营长、浙东游击纵队参谋长、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参谋长,协助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三)粟裕浙南游击战术在华中抗日战场得到升华。

  1938年1月,粟裕在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办学期间,在系统总结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游击战术讲授提纲》。在这个提纲中,他根据抗日战争新形势,提出了抗日游击队的任务和组织、游击战术的运用、游击队的教育和补给等课题,从而构建了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基本框架。

  新四军挺进苏南、苏中之后,粟裕在抗日战场上灵活运用浙南游击战争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抗日游击战争理论。1940年4月,他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主力部队指挥员讲授了《关于组织战斗》军事课。1940年7月至1941年6月,他先后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师、苏中军区的工作会议上,作了《战时参谋工作》《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的一些问题》《现代战争中的参谋工作》《苏中地方武装的建设问题》等军事工作报告。他在抗日战场上灵活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平阳干部担负起浙江新四军留守机构的领导重任。

  1937年12月1日,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在温州城区九柏园头设立办事处,主任吴毓,副主任周饮冰。1938年3月,经与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商定,在平阳、温州、丽水设立新四军后方办事机构。据此,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办事处于同月改称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主任周饮冰。是月13日,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在平阳县水头街三桥堂成立,主任黄先河(后黄耕夫)。同月,新四军驻浙江办事处在丽水县城成立,主任吴毓。7月,新四军驻温州采购办事处在温州城区成立(与上海红十字总会温州办事处合署),主任杨建新。

  以上新四军办事机构,均以公开合法的身份,交涉处理新四军军烈属问题;为新四军输送优秀青年、干部和军需物资到皖南;沟通新四军与后方的联系,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在这些办事机构的领导人中,吴毓、黄先河、黄耕夫、周饮冰都是平阳人。他们担负起了浙江新四军后方留守机构的领导重任。

  为华中与华北抗战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

  1938年1月至3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平阳县山门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被誉为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抗大式干部学校,亦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的前身。抗校为浙江抗战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人才,而在整个抗战期间,以林心平、朱程为代表的一大批平阳籍党员干部,或在苏南敌后坚持抗战,或在华北前线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014年,林心平、朱程被列入我国首批三百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

  (一)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为浙江抗战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人才。

  1938年3月15日,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第一期结业。学员大多数由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分配到浙南、台属、宁绍、杭州、处属、湖州各县,担负起浙江大地抗日救亡的伟大使命。其中,殷铁飞等7位学员,分别担任中共遂昌、青田、鄞县、玉环、临海、仙居、黄乐县委书记。分配浙南的谢选魁等学员后来又转移到陕北,施光华等学员则转移到苏南的新四军部队。部分学员随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北上。其中,严根辉、庄鹤生、林声怀分别成为新四军的团、营、连指挥员。1939年至1941年,他们先后牺牲在苏皖战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与考验后,许多学员成长为新中国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各条战线骨干。

  (二)平阳籍干部为创建华北抗日民军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血洒战场。

  抗战全面爆发后,平阳籍青年军官朱程(1939年入党)在山西、河北一带参加抗日斗争,参与组建河北民军。1938年秋,平阳早期革命领导人张培农动员并带领平阳进步青年罗晓晖、林献国来到山西,与朱程会合。张培农担任了朱程部队的军需主任。1939年8月,以河北民军第四团为基础,建立了华北抗日民军。朱程任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林献国任副团长,罗晓晖任第一大队大队长。1940年2月,华北抗日民军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朱程任第一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后改任第五军分区司令员。从1940年至1942年,朱程率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和军分区所属部队,与日寇大小百余战,粉碎了敌人多次合围、封锁和大“扫荡”,保卫和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敌寇对朱程恨之入骨。1943年9月28日,日军以两个旅团的快速部队将朱程所部包围在山东曹县王厂村,并残忍地使用了毒气弹。血战中,朱程不幸壮烈牺牲。

  (三)平阳籍干部为保卫和建设苏南抗日根据地献出年轻生命。

  抗日战争期间,以林心平、周亦航为代表的平阳籍干部在苏南抗日根据地坚持斗争。其中,林心平的英雄事迹尤其广为传颂。1936年17岁的她只身从平阳前往上海送密件,使得红军挺进师和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党中央重新取得联系。1939年冬,林心平从中共中央东南局妇女部调入新四军第一支队,从此战斗在苏南抗战前线。她奉命深入溧阳、金坛地区,开辟新昌抗日游击基地,策反伪顽武装,屡建奇功。1941年长滆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她出任县政府文教科科长兼官林区区长,为当地抗日文化教育事业和宜北游击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7月,她因汉奸出卖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8月8日,在江苏宜兴官林镇被日军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江浙人民无比崇敬这位来自平阳的新四军女战士,誉之为“浙南菁英”“长滆女杰”。

  为支持浙江抗战和支援大后方发挥重要作用

  抗战全面爆发至1939年7月,平阳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中共浙江省委机关的常驻地。省委多次在平阳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浙江国共和谈与全省抗日救亡运动。平阳被党内同志称为“浙江延安”。1939年7月后,平阳鳌江港成为东南沿海支持大后方抗战的重要通道,鳌江人民因此承受了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的重大损失。民族危机深重时刻,平阳人民没有屈服。平阳各界人士也竭尽所能,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一)平阳是抗战前期中共浙江省委领导全省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抗战的中心之一。

  浙江国共双方在温州城区签订停战协议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立即从瑞安重返平阳西部山区。1937年11月至12月,临时省委机关进驻平阳凤林。1938年1月至3月,移驻大屯。在凤林、大屯,先后两次召开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扩大会议。其中,凤林会议部署了闽浙边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大屯会议则部署了浙江红军的改编和北上抗日等工作。

  1938年5月7日,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在平阳县凤翱乡玉青岩成立,刘英任临时省委书记。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的成立,对发展和巩固党在浙江的基本地区,统一领导全省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临时省委的领导下,全省成立了六个特委、一个中心县委。当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浙江临时省委转为浙江省委。

  1939年7月下旬,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平阳县凤翱乡(今凤卧镇)冠尖、马头岗召开。大会总结了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成立以来的工作,讨论和决定了此后浙江党的任务和总方针,动员全浙江人民参加一切抗战工作;民主选举了新的省委领导机构;选举了出席中共七大的浙江代表。平阳县委认真安排了大会的安全保卫和后勤工作;当地党员、干部和群众,为保证大会顺利召开,在安全保卫和后勤供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保证了中共浙江省一大的顺利进行。

  (二)平阳鳌江港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通道。

  1937年8月25日,侵华日军宣布封锁中国沿海各大港口。温州港一时成为抗战初期大后方经济对外沟通的中转口岸。1939年6月29日,日本海军封锁瓯江口,温州港海运遂告停顿。从1939年8月到1942年6月,平阳县鳌江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支持大后方抗战的重要通道。大批外轮运输战略物资驶入鳌江口,鳌江港一度成为浙闽航运重心。直至1942年7月,日军对鳌江港区狂轰滥炸一个月后,鳌江港与大后方的联系才彻底隔断。

  (三)平阳各界人士为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深入人心。平阳许多进步人士和开明士绅,也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尤以谢侠逊、黄群、苏步皋最具代表性。1937年10月至1939年4月,平阳籍爱国棋王谢侠逊在国民党要员邵力子、张治中的联名保举下,出任南洋巡回大使,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举行象棋义赛,向广大爱国侨胞宣传抗日、劝募捐款,并动员、征召华侨技师、技工回国参加抗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誉为“古今以来以象棋报国之一人者”。1939年2月至1940年1月,平阳籍政治活动家黄群(黄溯初)策动汪精卫集团要员高宗武、陶希圣反正,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公开信并揭露日汪卖国密约,震惊中外,给汪逆集团以沉重打击,史称“高陶事件”,也被称为抗战史上的“小西安事变”。1940年,平阳籍化学家苏步皋(苏步青长兄)出任浙江省铁工厂工程师兼化验室主任。在此期间,他以江山白土(酸性白土)研制成功“人造汽油”,缓解了抗战时期沿海地区的能源危机。1943年,他升任浙江省化学工厂厂长。任上,他创制三酸硝碱,为华东六省抗战前线提供了制造弹药急需的硫酸。

  平阳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与历史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生动缩影。平阳在抗战时期的实践,充分印证了三个重要启示:即统一战线是凝聚力量的关键法宝、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当历史的硝烟散去,平阳留下的不仅是斑驳的遗迹,更是一座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精神丰碑。这种“浙南红”的精神血脉,至今仍在瓯越大地赓续传承。

  课题组成员:王振伟高烟妮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