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的龙湾实践与经验启示
叶海景 张文律
高能级科创平台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集聚创新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奋力“续写创新史”,高水平建设创新温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能级科创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塔尖重器”,承担着构建各领域“科创带产创”孵化场的重任。
近年来,龙湾区锚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目标,通过系统规划建设多层次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目前,已拥有18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包括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市级机构,数量居温州首位,覆盖了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这些科创平台不但在核心技术攻坚方面成果斐然,而且通过协同创新加速产创深度融合,助推区域产业从“制造高地”向“智造标杆”跃迁。因此,总结龙湾区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的经验对激活全市创新要素有重要启示作用,有助于加快推进创新温州建设。
依托区域产业挖掘关键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龙湾区依托工业大区产业基础,深入挖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需求,顶层设计引领系统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整合科研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了以实验室、孵化基地、产业平台为核心的多层次创新体系。龙湾区通过梳理无人机等产业链的40余家核心企业需求,联动18个高能级平台开展技术攻坚,在智能感知、低空交通管理等领域形成突破。这种从产业需求反推科研方向的模式,使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提升3倍以上。简言之,科创平台建设应着眼本地特色产业系统规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市场牵引作用,降低创新成果市场化推广的成本。
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精准提供高质量融资支持
为激发创新动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龙湾区以“先投后股”改革试点为突破口,通过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组建146人专家库,对入选项目实行“前期资金支持+后期股权转换”模式。该模式入选国家自创区政策试点案例,并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收录。龙湾区“先投后股”首个试点项目“全自动稳频半导体激光产业化”,依托浙江法拉第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两年实现技术产业化,验证了该模式的乘数效应。政府拨付的试点项目资金可以帮助初创科技企业解决科研成果小试量产的资金难题,成为“先投后股”试点后,外界对企业的信任度也进一步增加。龙湾区还将迭代升级“先投后股”试点实施方案,瓯江实验室率全省之先推行“成果转化基金+拨投结合”改革,打造温州特色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先投后股”强调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接力投资,最终形成“财政引导-市场接力-生态反哺”的良性循环,能加速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进程,值得推广。
完善研发人员管理考评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激励
2025年1—6月,龙湾区新增市“瓯越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9人、高水平创新团队3支,位居县(市、区)第一。高能级科创平台是高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国科温州研究院5.8万平方米的园区大楼里汇聚55个创新团队,包括全职院士3人、国家级省级人才40多位。瓯江实验室已组建包括8名院士在内的5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列入省人才发展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成立科教融合学院,推行人才互聘、成果互认机制;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打造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有组织科研。星曜半导体获得了人才认定的自主推荐权,人才评定不再过度依赖学历、头衔等“硬杠杠”,市场成为检验人才的试金石,企业在人才评定中掌握关键话语权。龙湾区人才发展的核心逻辑是“引才-促创-兴产”,在很短时间内实现高端人才从引进到组建团队、落地产线,并提供应用场景、引荐合作企业。当前各地科研人才评价标准都应从“纸面数据”转向“实际贡献”,从个人竞争转向团队合作,明确分类考核强化成果转化激励,在考核专利转化率、技术入股比例等市场化指标基础上,建立全链条跟踪机制,确保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
建立全覆盖创新协同矩阵实现区域一体化创新资源最优配置
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创新联盟汇聚15家高能级科创平台、5大专业委员会,是构建全覆盖创新协同矩阵的关键环节。与之配套的“科创共享平台”同步上线,企业扫码即可预约使用各类高端设备,获取区域内15家平台的科研方向、人才团队等信息,企业还可发布技术难题,联盟内专家组团攻关。此外,龙湾区科技创新创业协会聚焦资源共享与生态融合,举办交流和投融资活动,促进孵化行业协同发展。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产业创新联盟、科创共享平台、龙湾区科技创新创业协会等创新组织构成了区域全覆盖创新协同矩阵,多维推动平台科研与产业需求进一步精准对接,加速创新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各地可在共识领域打造创新共同体,构建多形式联动的综合创新服务生态,加强信息共享,共推示范应用场景、共促产能提升、共育创新人才、共创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资源优化布局。
作者单位:温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