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铁军精神+数字治理 永嘉红色文化场景构建新探索
赵妍
对于红色传承与数字治理的结合,永嘉展现出新时代本土文化活化的温州路径。以永嘉红十三军旧址的活化实践为基础,本文围绕“铁军精神”核心,探索“数字中台+社区共建”的治理模式,回应了红色文化场景转化、参与动员与资源整合的现实挑战。理论上,提出“社区数字共建”路径,拓展了参与式文化治理的研究视角。实践上,总结了平台支撑、市场参与、社区联动等关键机制,为红色文化与地方产业融合提供了实操参考。
数字赋能下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效能
在数字沉浸体验和群众共建机制的支撑下,红十三军旧址的活化取得了显著效果。自2019年10月全面对外开放以来,永嘉红十三军纪念馆的吸引力明显提升,游客数量快速增长。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仍有约17万人次参观;2021年赶上建党百年热潮,仅上半年接待量就已超过2020年全年总数,累计参观人数突破40万人次。根据永嘉“十四五”规划,旧址年均接待增速维持在10%左右,显示出红色旅游的热度持续攀升。丰富的数字互动体验和沉浸式场景激发了游客兴趣,旧址成为浙南红色文化传播的核心节点。
在红十三军旧址活化过程中,永嘉县将展陈内容更新与数字化演示、实景演艺相结合,并延伸至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使居民在日常交往中更易接触并理解铁军精神。“红十三”宣讲团实现常态化运作,成员涵盖参与旧址建设的村民、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学者及中小学教师等,不同主体在叙事视角与表达方式上各有侧重,形成多元化的历史再现体系。纪念活动亦逐步制度化,在“七一”“烈士纪念日”等节点,旧址周边公共空间举办瞻仰仪式、主题展演及青少年课堂等,2024年参与总人数超过2万。覆盖城乡不同群体。值得关注的是,居民在文化实践中的身份由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建设者:部分担任志愿讲解员,部分参与剧本创作与文艺演出,亦有人将自家庭院改造为小型展陈点,展示家族革命记忆物品。此种角色转变,使铁军精神由静态历史符号转化为嵌入社区交往网络的文化资源,并在公共事务与邻里互动中持续发挥凝聚作用。
红色旅游的兴起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19年底建成的浙南红军小镇吸引大量游客,民宿、餐馆、文创小店陆续开业,昔日宁静山村逐渐成为游客集聚的新兴目的地。2020年,红色文旅相关项目共接待游客约5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纪念馆承担党性培训近千场,接待学员近4万人。旅游高峰期,红军小镇一度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带动了食宿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五尺村的村民中既有返乡创业开民宿者,也有退休教师担任纪念馆讲解员,村集体年增收超过10万元,个体人均增收超3000元。旧址核心区直接或间接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已达数百人,红色文化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实现了同步释放。
完善红色文化场景构建的机制
第一,要构建本土精神叙事体系。当前永嘉红色文化叙事存在泛化倾向,缺少与在地历史和社会记忆的深度连接。为增强叙事的亲近感与辨识度,应在史实采集与表达方式两方面同步推进。一是以田野调研、口述史整理和档案核验为基础,系统收录革命亲历者、社区长者及其家庭的历史记忆,并结合地方方言、传统曲艺等表现形式进行再创作,如改编为地方戏、短篇广播剧或影像微纪录片,使叙事具备地域标识。二是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创作网络,鼓励高校学生、社区文艺团体与青年创作者联合开展故事征集、短视频创作等活动,将居民从受众转变为叙事生产者。三是在传播环节中引入结构化反馈机制,通过线上互动问卷、观众评议与后续内容调整,实现叙事主题的动态完善与受众黏性的提升。
第二,打造数字中台与运营机制。永嘉红色文化数字化呈多点分布、缺乏统一调度的状况,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足。建议在县域层面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中台”,实现档案文献、音视频素材、实景互动等多类资源的集中管理与跨平台调用。该中台可划分为三大功能板块:资源库,侧重统一编目与标准化存储;互动产品,针对不同年龄与兴趣群体开发任务闯关、沉浸体验课程等数字化活动;运营管理,基于用户访问频率、互动深度等数据指标进行内容迭代与推广策略调整。
第三,推进社区共治共享的数字治理模式。红色文化的长期活化有赖于社区主体的制度化参与。可依托数字中台开设社区协作入口,明确不同类型参与者的角色与权限,如村民负责史料提供与活动策划,志愿者承担讲解与引导任务,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化支持。平台功能应覆盖素材上传、活动日程管理、在线议题讨论等环节,并通过积分、荣誉认证等方式建立激励机制,以维持持续参与意愿。同时,将数字平台的功能延伸至线下,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固定的“红色文化角”或互动展示区,确保线上议题与线下实践相互印证,逐步形成社区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运行框架。
第四,总体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持体系。为有效推进上述措施的落实,应集中设立专项保障机制,统一安排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财政资金保障,通过统筹设立红色文化专项基金,集中支持内容创作、数字平台建设、市场运营等关键环节,避免资金分散重复使用;二是政策配套保障,出台统一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明确职责分工、运行标准与激励制度,促进政府、企业、社区各方协同;三是人才与技术保障,建立政府、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机制,提供持续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保障文化项目长期可持续运作。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爱国主义与铁军精神”专项课题“红色记忆与铁军精神:温州永嘉红十三军旧址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5AGZY007N)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