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打造墨池坊“中国书画第一坊”之我见
方韶毅 段宁 叶屈轶
前不久,市委提出要将墨池坊打造成“中国书画第一坊”,在“五城三园”(千年斗城)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研究。
墨池坊是温州三十六坊之一,是与王羲之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明清以来,墨池周边建成玉介园、瓯隐园、春草庐等,王澈王叔杲父子、冒广生、谢磊明、夏承焘等均曾在此生活,风雅盛极一时。近年来有关部门对这一带老街进行了改造,墨池坊与墨池公园、东瓯王庙连成一片,串珠成链,并植入多家民间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墨池飞出北溟鱼:温州藏家书画珍品特展》《彩色的诗——林风眠作品展》等书画展览,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街区特色。无论从历史源流、文化传承,还是发展现状来看,将墨池坊打造成“中国书画第一坊”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是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发展要从“形态更新”向“内涵提质”跨越的重要举措。
这里,我们就进一步提升墨池坊的影响力,朝着“中国书画第一坊”目标前进,提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扩大美术馆及周边业态引进力度,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旺盛的商业活力。
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引进几家有实力、有特色的民间美术馆、博物馆,扩大墨池坊及周边街坊美术馆的集群效益。
布局墨池坊的文创板块,既有笔墨纸砚传统书画用具,也有美术书刊、现代文具等创意产品,以美术馆及其展览带动美术馆周边业态。
开启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入驻创作、交流、展览。他们的存在是坊区活力的核心,也能带来最新的艺术思潮。
孵化创新创业业态,超越传统画廊模式,引入书画主题的精品酒店、茶空间、文创工作室、数字艺术体验馆,鼓励本土工艺美术大师设立开放式工作室,协同温州各高校艺术学院资源,如艺术类学生实习、艺术专业毕业展等,开发高品质、高审美文创产品,对标本土知名品牌进行联名创作,形成产业链条。
第二,进一步增加展览的多样性,形成“东方-西方”“线上-线下”多维度展示空间。
既要办古代书画展,还要办现当代书画展;既要办国画展,还要办西画展;既要办温籍书画家作品展,还要办海内外书画家作品展。厚古不薄今,中西内外结合,尤其应多举办名家书画展,吸引各个领域的书画爱好者、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来此寻找他们心中的偶像,带动历史街区的流量。
要举办有吸引力的线上生态展,打造“墨池坊”线上平台,形成在线画廊和相关文创售卖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虚拟与实体艺术品线上交易;引入相关领域自媒体创作者,提供书画教学、艺术鉴赏等线上课程;打造虚拟展馆,360度展示线下街区与文化,形成品牌效应。
第三,进一步加强展览的联动性,将空间劣势转化为优势。
墨池坊及周边街坊多历史建筑,虽然已经过改造,但房屋面积、层高有限,举办展览有诸多限制,特别难以举办较为大型的展览,因此有必要加强展览的联动性,一年举办一两次联展,解决空间与展品数量的限制,扩大影响力。联动性还指区域上的联动,从墨池坊、华盖里、公园路等一路联展,以点带面,扩大效益。
换个角度而言,是培育“单体展览”到“城市艺术事件”,不再将展览局限于某一栋建筑的四面墙内,而是将整个墨池坊及周边历史街区视为一个宏大的、开放的“立体展场”。通过主题、动线、活动和传播的联动,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艺术节。
同时,每年设定一个高浓度的学术主题,聘请国内顶尖策展人作为总顾问,统筹墨池坊、华盖里、公园路等不同空间的展览内容。每个分展馆是这个大主题下的一个章节或分支,既有独立性,又共同服务于主线叙事。
第四,进一步提升墨池坊街区美学,营造独特空间意境。
把墨池坊打造成书画特色的历史街区,必须要在街区景观、建筑风貌上下功夫,既要有文化味,还要有潮味;既要有古风,更要有现代意识;提高街区美学的辨识度,植入有温州特色、书画特色的打卡点,整体设计与定位相得益彰,以让观众游客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得到沉浸式体验。
要让墨池坊形成“五感六觉”的体验式主题美学空间,使整体街区的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都要服务于“书画”主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调动感官,营造“步步是景,处处是画”的极致美学体验。
要形成“书卷长画”式的空间布局,将整个街区的动线视作一幅徐徐展开的书画长卷。通过景观的起承转合来规划游客的游览节奏。合理规划游客体验路线,将墨池坊街区打造成一个可漫步、可触摸、可聆听、可品味、可沉浸的多维艺术生命体。
第五,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宣传与传播力度,打造“中国书画第一坊”IP。
墨池坊打造“中国书画第一坊”,在定位上要与北京琉璃厂、上海福州路等“老字号”有所差异,品牌传播可围绕“传统与新潮的对话”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发挥温州当代在外书画家群体的优势。
要结合温州传统节日和历史事件,塑造“墨池坊”历史街区独特叙事性展览,把握流量节点,打造标志性事件,持续制造话题,吸引流量,形成“墨池坊双年展”“墨池坊文化展览节”等特色IP。
同时,在提炼宣传口号,统一与强化品牌视觉形象,立体化实施宣传传播策略,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品牌传播效果分析,以及时调整内容方向和渠道策略,使传播策略始终保持动态优化。
当然,实施上述建议的前提,还需制定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调动民间美术馆及周边业态业主的积极性,并逐步培育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加强与专业策展、设计、开发、传播团队合作,打好组合拳,系统推进相关工作,不断推进墨池坊历史街区改造向深向实,使之成为温州文旅一张新的金名片。
作者单位:方韶毅,温州大学;段宁、叶屈轶,温州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