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完善夜经济消费场景服务 提升现代化城市发展能级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来源:温州日报

  郑智成 武丽丽 常良宇

  夜间经济是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繁荣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强城行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温州加快培育夜间经济主导产业,重点围绕业态创新、场景扩容、服务提升三大方向择优培育。南塘文化旅游区、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省商务厅首批20个夜经济坐标,6个区域获评省级夜间经济样板,与杭州并列全省第一。食在温州、游在温州、乐在温州的夜消费模式集聚成效显著,2024年实现消费总额1375.2亿元,同比增长9.95%。然而与发达夜经济相比,温州夜经济在规模能级、文化内涵、业态创新和品牌影响等方面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夜经济城市能级,以助力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

  温州“夜经济”发展面临的短板

  产业能级不高,集聚辐射力有待增强。温州虽已形成多个夜间经济集聚区,但整体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夜间消费地标。现有区域之间联动不足,未能形成产业链条完整、消费闭环成熟的夜间经济业态。对标差距:如成都“夜游锦江”项目串联历史文化景点,打造数十公里消费带;上海外滩-南京路通过商旅文融合,形成辐射全城的夜间核心区,温州的夜间经济集聚效应尚显薄弱。

  文化融合不深,特色辨识度尚需提升。尽管已引入宋韵、瓯剧等本土元素,但文化与消费融合仍停留于表层,缺乏深度体验与创新表达。夜间消费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未能充分展现温州独特的瓯越文化魅力。对标差距:如长沙“文和友”通过复刻老长沙街景实现饮食文化与场景体验深度融合,苏州平江路以评弹、苏绣等非遗展示打造沉浸式文化夜游,温州在地文化转化与创新力度仍显不足。

  配套设施不足,服务满意度仍需强化。部分区域交通接驳、停车设施、夜间照明、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奥体中心、光影码头等活动场所停车位不足,集聚区之间夜间公交覆盖有限,影响消费便利性。另外,夜间安全管理与应急机制亦有不足之处。对标差距:如深圳“夜间区长”制度统筹治安与商业管理,参考成都通过增设夜间垃圾桶、加强环卫保洁提升环境品质。

  政策协同不够,品牌影响力亟待扩大。虽已出台促消费政策,但在系统性、持续性和落地执行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宣传推广多以本地媒体为主,缺乏全国性品牌影响力和跨区域营销策略。对标差距:重庆“火锅音乐节”、长沙“芒果夜经济”、广州政府主导的“夜间消费节”等品牌活动成效显著,值得温州借鉴。

  进一步推动温州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消费链-消费群”双集聚格局。打造消费链富集区。以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南塘文化旅游区、江心屿为核心,梧田老街、寺前街、九山公园等区域为重点,大型商业综合体为节点,整合周边商圈资源,推动餐饮、购物、文旅、演艺、首店首发、体育赛事、潮流娱乐、非遗快闪等多业态联动,形成人气叠加效应。拓展全龄段消费群体。温州非典型旅游城市,更需通过年度整体谋划,持续织密音乐节、演唱会、体育赛事、网红现象等节点性引流活动。同步挖掘本地消费潜力,推动夜间经济从“青年经济”向“全龄经济”转变,将儿童友好、老年友好理念融入夜间消费,提供儿童餐、老年餐,设置免费儿童游乐区,组织老年交谊舞会等活动。

  深化文化赋能,打造“瓯越夜宴”特色IP。激活传统文艺形式。将温州南戏、鼓词、永嘉昆曲、平阳木偶戏、泰顺提线木偶等传统艺术与经典历史故事、四大名著篇章结合,编排成夜间演艺项目,融入集聚区消费场景。复兴瓯窑、瓯塑、瓯绣、石雕、黄杨木雕、木活字印刷、蓝夹缬、拱桥技艺、发绣、竹丝镶嵌、首饰龙等百工技艺,通过夜间演艺、文创市集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打造文化地标夜间场景。在古港遗址、园博园、公园、博物馆等在建或规划场馆中预留夜间经济空间,为后续夜食、夜演、夜游、夜娱、夜购、夜健等业态嵌入创设条件。在古港遗址周边以海丝文化为主题,运用光影秀、水幕表演和海丝航线实现历史场景活化。在塘河码头结合塘河文化、龙舟文化,复原复古集市,允许摆渡船沿岸销售农产品,鼓励夜间龙舟锻炼,开设龙舟主题文创店。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和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经营主体间协同、政府政策协同、属地管理协同。明确活动组织分工:嘉年华等大型活动由商务、文旅部门组织,专项活动由经营主体联盟策划,小型活动由商户自主开展。设立夜间经济投诉热线,建立市场监管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领域督导,保障夜间经济规范有序运行。优化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交通接驳,开通核心消费区直达专线、微公交,在停车困难区域优化夜间车道管理,开放单位停车场,增设临时停车场,推广智慧停车系统。加强夜间照明规划,打造“亮化、美化、净化”的消费环境,增加环卫保洁频次,完善分类垃圾收集。健全监控系统、应急广播等安全设施,建立夜间巡逻机制,保障消费安全。

  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品牌营销推广。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设立夜间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消费项目、文化演艺、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补贴。简化审批流程,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夜间经济开发,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夜间经济行业协会,促进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创新品牌营销推广。运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不夜温州”系列宣传。与全国性媒体合作举办“温州夜间消费节”等跨区域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在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投放夜经济广告,向来温游客推送短信导引。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引流线下,借助本地公众号、小程序推送信息、发放消费券,实现数字化赋能。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