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深入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支持鹿城小巷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来源:温州日报

  李伟力

  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绘就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温州市高级经济师协会就此组织专家深入鹿城区蒲鞋市街道,聚焦“小巷经济”开展专题调研。蒲鞋市街道的双井坊实践,以其“小空间、大能量”的生动演绎,证明了小巷经济在践行会议精神、激活城市存量、提升民生福祉、传承文化根脉方面的巨大潜力。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支持鹿城小巷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把握“有机更新”之魂,践行“绣花功夫”之道,统筹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区有活力、文化有传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战略转向与小巷经济的时代价值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核心信号清晰而深刻:中国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其核心要义在于从“拆”到“修”、聚焦宜居韧性、盘活存量资源,最终指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小巷经济”的崛起是城市发展逻辑转变的必然产物。小巷经济,是指依托城市背街小巷、老旧街区、城中村等空间载体,通过业态创新、文化赋能、社区共建等方式形成的特色化、体验式、烟火气浓郁的经济形态。其时代价值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

  存量焕新的重要抓手——为老旧街区、闲置空间提供了低冲击、高效益的更新路径,完美契合“修修补补”的有机更新理念。

  文化传承的活力载体——是城市历史记忆、地域文化、市井烟火气的物质承载空间,通过活化利用,能有效延续城市文脉。

  民生改善的直接窗口——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早餐、菜市)、丰富的社区商业(咖啡、书店)、灵活的就业机会,是提升居民幸福感、归属感的“家门口经济”。

  消费升级的响应阵地——满足居民对特色化、体验感、文化沉浸式消费的新需求,是城市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关键拼图。

  城市活力的“毛细血管”——其繁荣程度直接反映城市基层的生机与韧性,是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鹿城区蒲鞋市街道的双井坊,正是深刻领会并践行中央会议精神、挖掘小巷经济价值的典范。

  -鹿城蒲鞋市双井坊——小巷经济的“温州样板”

  双井坊的前身是有着40多年历史的双井头马路市场。蒲鞋市街道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核心理念,将这条长约450米的普通街巷,蝶变为日均客流超2万人次、年游客量突破700万、年销售额达3.6亿元的文旅融合新地标,为全国老旧街区改造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温州经验”。其成功密码在于“三维联动”。

  烟火保留,市井魅力再升级。并非推倒重来,而是保留并升级原有的地摊小吃等市井业态,引入由旧器材改造而成的脱口秀剧场等新颖的街头娱乐项目,让“烟火气”更旺、更潮、更富吸引力。修旧如旧,保护在地建筑风貌,移植街区独特记忆,守护城市乡愁。

  文化再造,地域特色强赋能。深度植入温州传统文化、创意文化、非遗民俗等元素。通过“提篮买菜,转角喝咖啡”等极具反差感和故事性的场景拼接,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市井与时尚,形成强大的文化磁场,尤其吸引年轻群体打卡消费,推动“怀旧消费”走向年轻化。

  绿色治理,环境秩序双提升。注重街区环境整治和秩序管理,营造舒适、安全、整洁的游览和消费环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保障可持续发展。

  双井坊的华丽转身,是蒲鞋市街道“小切口、大改革”工作思路的生动体现。其“五个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统筹协调)的有机更新实践,完全契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创新、宜居、美丽、文明、智慧”精神,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鹿城样板”。

  -支持小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借鉴双井坊经验,推动小巷经济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需在多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统一规划引领,加强协调机制,精准政策供给。区政府应牵头制定全区小巷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业态导向和文化特色。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多级联动机制,特别是街道层面,要成为“首席服务官”,全力协助运营主体解决证照办理、商户居民协调、基础设施配套等“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财税、审批等方面的创新政策支持,为投资主体和专业运营公司创造“敢投、愿投、能持续”的良好营商环境。

  第二,聚焦可持续运营,平衡“义利”之道。培育“有情怀”的专业运营商,既要追求合理的经济回报,更要重视社会效益、文化传承和社区福祉。政府可通过设立运营绩效评估进行引导。建立健康利益分配机制,坚决制止“层层转包、坐地起价”等短视行为。探索建立业主、商户、运营商、社区等多方参与、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模式,真正做到“放水养鱼”,保障各方合理收益与街区持久活力。

  第三,深化国企赋能与资源嫁接,构建多元支撑。导入市级国企资源,积极嫁接如温州菜篮子集团等市级国企在数字化管理工具、品牌标准体系、供应链资源方面的优势。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国企赋能+专业运营+商户自治”的融合模式,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金融精准滴灌,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定向开发“小巷经济专项贷”。

  第四,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共建共享家门口经济。推动“家门口的创业”,鼓励在地居民利用自有房屋或参与社区商业项目创业,推出“居民创业扶持计划”,提供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孵化空间等支持。深化社区共建共治,建立商户联盟、居民议事会等平台,引导在地居民和商户深度参与街区的日常管理、活动策划和文化营造。活化在地文化基因,持续挖掘、保护并创新性表达街区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招引温州地区优秀非遗项目、老字号、特色手工艺等业态入驻,打造差异化、有深度的文化IP,避免同质化。

  作者系市高级经济师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