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以新作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赵光辉 林诗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思政课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实现了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教育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开创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学理性,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学生、引导学生、说服学生。“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一方面,要讲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讲授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打通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要讲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底层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不仅要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更要阐明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一脉相承的演绎逻辑,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简言之,教师必须讲深讲透,学生必须真学真信,让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青少年的信仰,引导他们成为有远大理想和目标追求的时代新人。
其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内容支撑,提升思政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描绘了人类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观“总画面”,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则呈现了这一画面的丰富细节。“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不仅印证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优越性,成为引导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实践支撑。
一方面,在共时性维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40多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数百年才完成的发展道路,生产力得到巨大解放、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感性的实践证明。
另一方面,在历时性维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打赢了困扰千百年绝对贫困问题的脱贫攻坚战,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成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正在迈向“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卓越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优越性。
最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文化不仅是群体认同的内在规定,也是塑造个体人格、引导社会发展的外在力量。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有新作为,要开创新局面,必须立足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和引导方向的双重作用,坚定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一方面,用优秀文化激活思政课堂,是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自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和而不同”的宽广视野和“群体本位”的价值追求等;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真正培养出一代“长着中国脸、怀揣中国心、洋溢中国情、散发中国味”的新时代青年。
另一方面,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也会得到不断增强。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将成为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根基,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仅是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思政课焕发更强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新时代要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与文化融合的渠道和方法,让青少年在鲜活的文化滋养中健康成长,坚定不移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