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生成式AI赋能抗战精神传播的四个维度
汪强项 熙丽
“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迸发出的精神火种,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在数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为抗战精神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它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现,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让抗战精神以更鲜活、立体且贴近当代人的方式被感知、传承与传播。从时空、叙事、情感、价值四个维度,探讨生成式AI如何为抗战精神传播注入新活力。
时空维度:历史场景的“数字复现”,让抗战记忆“看得见”
抗战精神诞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之中,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场既见证着战争的残酷,也承载着民族抗争的精神内核。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历史场景在公众记忆中日渐模糊,年轻一代对抗战历史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文本与静态图像。
生成式AI通过数字化方式生动再现历史场景,使抗战精神从概念走向实体。基于三维建模技术,平型关战役的地形地貌得以高精度还原,山谷走向与伏击点布置等细节清晰呈现。观众借助VR设备,可沉浸式进入1937年的战场环境,直观感受中国军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数字修复技术还重建了毁于战火的标志建筑。年轻人面对复原后的延安窑洞群,聆听毛泽东在窑洞中撰写《论持久战》的往事,更能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如何从艰苦环境中生根发芽。历史场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复活”,为当代人构建起与抗战精神之间的情感桥梁。
叙事维度:英雄叙事的“智能重构”,让抗战故事“传得开”
抗战英雄是抗战精神的生动化身,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然而,传统叙事方式受媒介限制,难以全面展现英雄的多面性。
生成式AI整合海量史料、挖掘细节,将碎片化的英雄事迹编织成完整生动的叙事,让英雄形象立体鲜活。以杨靖宇将军为例,AI技术挖掘出他牺牲前的更多细节,如如何与战友分散突围、在饥饿寒冷中如何保持清醒意志等,并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呈现,让英雄形象有血有肉。AI还能根据受众需求定制传播内容,针对青少年开发互动游戏,面向海外受众制作多语种纪录片。例如围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AI生成符合海外受众阅读习惯的报道,使抗战精神中捍卫正义、守护和平的信念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全球共鸣。
情感维度:集体记忆的“情感计算”,让抗战精神“感受到”
抗战精神作为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情感内涵。生成式AI通过分析公众在纪念活动与社交媒体中的表达,识别情感共鸣点,进而构建具有感染力的传播内容,使抗战精神实现从认知到感知、从理解到认同的深化。
AI技术推动抗战精神传播由“单向灌输”迈向“双向共鸣”。例如在“抗战家书”互动展览中,观众可通过扫码聆听左权家书中“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的真挚呼唤。AI将家书文本与历史影像、背景音乐整合,营造出沉浸式的情感场域。AI还借助“数字人”技术,使历史人物“亲口讲述”,如模拟张自忠将军表达死守台儿庄的决心,或呈现白求恩分享战地医疗经历的场景。此类“情感计算”激活了集体记忆中的情感共振,促使抗战精神中的爱国情怀深刻融入公众意识。
价值维度:全球叙事的“算法破壁”,让抗战精神“走得远”
抗战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具有世界意义,与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生成式AI借助算法解析国际社会对战争与和平等议题的关注焦点,实现抗战故事在海外受众中的精准传播,从而跨越文化障碍,使抗战精神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源。
针对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关注,AI生成多语种纪录片,整合幸存者陈述、历史档案与国际学者评析,全面呈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片中幸存者的证言回应了普遍关切,传递出中国坚守和平的立场,使抗战精神所蕴含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智慧获得更广泛理解。AI还促进抗战精神与其他国家反法西斯历史的对话,将中国战场的故事与其他国家战役相联系,突出各国人民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的共同牺牲。通过这种“算法破壁”,抗战精神日益成为人类共同反对侵略、维护正义的象征,超越文化与意识形态差异,逐步成长为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生成式AI为抗战精神传播提供了新工具、新方法,但其核心始终是“人”——是技术背后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尊崇、对精神的传承。从“看得见”的历史场景到“传得开”的英雄叙事,从“感受到”的集体记忆到“走得远”的全球价值,生成式AI正在帮助我们以更生动、更贴近当代人的方式,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作者单位:汪强,南开大学;项熙丽,温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