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需求与困境:优化中小学秋假公共服务体系 ——基于691份家长的问卷调查
叶立东 李盛
当代教育理论越来越强调非正式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社会化过程的关键作用。秋假不应仅是学业的“空窗期”,更是实现“教育重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遇期”。
同时,现代城市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工作与家庭责任的时间冲突。当法定假期与子女假期不同步时,便产生了结构性的“陪伴困境”。而秋假公共服务的提供,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家庭社会资本的一种补充与支持。
调查以家庭的“陪伴困境”为逻辑起点,系统分析其对秋假活动的内容需求(如实践性、教育性)、形式偏好(如组织规模、时长地理)及安全关切,最终指向一个能够有效补充家庭社会资本、融合“教育与看护”功能的公共服务模式。
调查样本
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温州市中小学生家长。调查于2025年9月进行,共回收问卷691份,经筛选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呈现家长需求的基本面貌与集中趋势。
样本特征:受访家长的孩子学段分布为:小学1-2年级36.5%(252人),3-4年级34.9%(241人),5-6年级20.0%(138人),初中阶段合计8.7%(60人)。
样本清晰地显示出,小学生家长,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家长,是秋假安排最主要的关切群体。这个学段的家庭对校外活动需求最旺盛,孩子有自主活动能力但独立出行尚不安全,家长更依赖校外教育专业机构。初中生家庭参与度低,可能与学业压力增大、孩子独立性增强有关。
因此在制定秋假相关政策和活动时,应重点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需求。
研究发现与分析
第一,核心痛点在于结构性“陪伴困境”与托管刚需。
调查显示,秋假期间仅有36.6%的家长能实现每日陪伴,而高达42.0%的家长每周陪伴时间不超过2天或完全无法陪伴。这一数据直观地揭示了双职工家庭在时间分配上的结构性矛盾。开放建议中大量出现“孩子放假,大人没放假”“解决看护问题”的呼声。
与之呼应的是,在无法陪伴的家长中,有37.2%的家庭明确表示存在托管需求,且其中以全天托管(占需托管家庭的76.5%)为主。这表明,秋假政策必须正视并回应家庭的“看护”这一基本刚需。
第二,活动需求在于“实践导向”与“精品化”偏好。
家长对秋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需求呈现出鲜明特征:
内容上重实践、轻说教,需求类型呈现多样化。其中研学实践类(如博物馆探秘、自然观察等)需求最高,占比83.6%;劳动体验类(如手工制作、农耕实践等)和科普教育类(如科技实验、航天知识课堂等)需求相近,分别占比60.3%和60.2%。在开放建议中,“动手不动口”“拥抱大自然”等表述高频出现,并希望进入“不对外开放的场所”以增长见识。反映出家长希望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形式上趋小团体、避大集体。高达68.5%的家长偏好5-10人的小团体活动。这体现了家长对活动质量的追求,即希望孩子获得更多关注、深度互动与个性化指导。
时间与地理上求深入、舍遥远。85.0%的家长偏好1天及以上的活动时长(其中2-3天最受欢迎,占47.2%),同时,74.8%的家长希望活动在市区内(44.3%)或本县(市、区)(30.5%)开展。这反映了家长在“体验深度”与“出行成本(时间、经济、安全)”之间的理性权衡。
第三,安全关切在于全方位的风险感知与制度保障期待。
家长对安全的担忧是全方位的,但关切度存在层次:活动组织安全性(78.9%,如人员配比、应急措施)>交通安全(67.6%)>食品安全(50.4%)>活动质量(48.0%,担心学无所获)。这一排序提示活动组织者,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专业的执行团队和可靠的交通保障,是取得家长信任、消除其后顾之忧的基石。
第四,支持工具在于对系统化“秋假活动包”的高度认同。
超过九成(92.1%)的家长对由专业机构提供的“秋假活动包”(含活动手册、行程卡、定制物料等)表示期待。这不仅是为了便利,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家长对于假期活动应具备教育系统性、仪式感和品牌可信度的诉求。
讨论与建议
为将秋假真正建设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契机”,而非家庭的“管理负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内容构建上,深挖本地资源,打造主题研学课程体系。应摒弃“景点堆砌”的传统模式,转而围绕温州本地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如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瓯剧、木活字印刷术、楠溪江生态等),开发诸如“瓯越文化探秘”“生态科考小卫士”等具有明确教育目标的主题研学线路。课程设计需遵循“探究式学习”理念,配套任务卡、记录手册,实现“游”与“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在服务供给上,推行“基础托管+特色活动”的融合模式。为回应高达37.2%的托管需求,公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应发挥主力作用,构建以“基础看护与作业辅导”为托底、以“短时特色课程”(如非遗体验、科学实验)为增值的服务包。此举能有效解决“孩子放假,大人没放假”的社会难题,将秋假转变为学生发展兴趣、拓展视野的宝贵时段。
第三,在组织保障上,确立小班化、高师生比的安全运营标准。应鼓励并规范小团体活动模式,明确将“师生配比不低于1:5”等要求作为活动审批或认证的标准。同时,建立涵盖资质审核、场地勘查、过程监控、应急联动与保险覆盖的全流程安全管理闭环,尤其强化对合作机构(交通、餐饮)的监管,以回应家长最深切的安全关切。
第四,在系统支持上,开发标准化的“秋假教育资源包”。教育主管部门可牵头联合专业机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化“秋假教育资源包”,并鼓励学校、社区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和二次开发。这既能保证活动的基本质量,降低基层组织的筹备负担,也能通过统一、专业的物料设计,提升整体秋假活动的仪式感和教育效果。
通过对温州市家长的实证调查,清晰地表明:一个成功的秋假政策,绝不能止于“放假”本身。家庭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有效补充其社会资本,融教育性、看护性与安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解决方案。未来,地方政府与教育机构需从家庭的真实需求与困境出发,通过系统性的课程开发、精细化的组织管理和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共同将秋假打造成为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最终实现“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发展愿景。
作者单位: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