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三链融合”促青年共创 释放海岛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来源:温州日报

  徐曼莉 詹萌

  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也是海岛发展的希望所在。如何让更多青年在“有业可创、有梦可追”中坚定扎根乡村的信念,成为推动海岛现代化建设和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关乎海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鹿西岛作为温州唯一的离岛乡,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温州“强城行动”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围绕宣发文旅、产业助力和惠民服务探索青年参与路径,推出的“7天青年岛主计划”吸引不少在温高校师生、青年创客上岛体验。如何把这块展示鹿西乡村振兴活力的青春名片延伸为制度化、常态化的青年融入海岛振兴机制,尚待实践路径明晰和政策强化。

  鹿西的发展基础与实践探索

  近年来,依托优越的深海水域和优良的生态环境,鹿西大黄鱼从传统养殖走向智能化、生态化。黄鱼产业已成为岛上最具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为鹿西在海洋经济版图中奠定了坚实地位。

  同时,鹿西积极塑造“花园鹿西·离岛慢城”的文旅形象。以“花园岛屿”为核心定位,对民宿业态、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提升,打造慢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品牌。游客不仅能够在白龙屿、道坦岩地质公园和妩人岙等景点观赏独特的海蚀地貌和人文景观,还能观摩大黄鱼养殖,体验渔村文化和乡土美食,形成了以渔业为底色、文旅为延伸的多元化发展格局。随着文旅宣传力度加大,鹿西逐渐成为温州乃至浙江海岛旅游的新亮点。

  值得注意的是,鹿西于2025年7月至8月底,向广大青年发出了“7天青年岛主计划”邀约。这一创新实践举措紧扣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需求,以“青年当岛主”为切入点,吸引了261位在温师生、青年创客登岛,参与渔业调研、公共服务、文化传播、乡村运营等活动。通过各类新媒体报道与高校平台传播,该项目在网络空间频频“出圈”。青年群体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创意与活力,也让鹿西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鹿西吸引青年融入的现实困境

  鹿西在吸引青年上岛的“首站”工作中虽成效初显,但在青年长期驻留、深度参与、价值共创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首先,产业参与度偏低,青年难以嵌入主导产业链条。黄鱼养殖主要由企业运作为主,青年更多以观察者或参与式体验身份加入,缺乏实际的项目承接平台和成果转化机制。其次,暑期实践周期短,青年“打卡式参与”现象突出。多数高校团队停留于短期调研或展示性成果,缺乏中长期跟踪调查与持续化孵化机制,难以形成驻岛“从0到1”的创新项目。最后,青年价值实现路径模糊,缺少明确的组织依托与制度支撑。当前尚未构建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空间营造、公共事务的常态机制,也未打通校地间成果互认与人才交流通道,导致青年热情难以有效落地。

  推动青年与乡村从“短期打卡”走向“长期扎根”

  要真正实现青年与海岛振兴的“双向奔赴”,关键在于为青年创造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和更具吸引力的成长空间。鹿西岛的实践表明,必须在产业、项目与制度三方面形成合力。鉴于此,需要从产业协同、品牌深化和组织机制三链着手,推动青年在海岛乡村既有业可创,又能找到归属与价值,实现从“短期体验”到“长期共创”的转变。

  一是构建“青年—产业”协同共创机制,增强参与感和获得感。首先,应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与青年群体之间的连接通道,鼓励青年参与品牌设计、电商直播、生态讲解、研学策划等非核心但附加值高的环节。其次,设立“青年协同渔业创新实验室”或“青年创意工坊”,将黄鱼品牌IP开发与乡村文化创意融合,提升青年在产业中的角色密度。探索“项目入链、成果分润”的机制,让青年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共创者与受益者。

  二是优化“岛主计划”培养发展模式,推动常态化与长效化。首先,建议在原有“7天岛主计划”项目基础上,设计“7天—30天—6个月”三段式成长模型,引导有意愿的青年团队延续项目实践周期,并提供住宿补贴、项目孵化支持、专业指导等配套服务。其次,通过设立“驻岛青年计划”“驻村合伙人制度”等制度型路径,构建“临时参与—深度共建—长期扎根”的发展阶梯。

  三是完善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组织机制,激发主体性与责任感。首先,建议由乡村基层党组织牵头,设立“青年议事厅”或“共创理事会”,让本地青年、返乡创业者、高校团队共同参与村庄治理、公共空间营造、活动策划等事务,实现“从被调研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转变。其次,鼓励高校将驻村项目与学分评定、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体系深度对接,建立“实践成果互认机制”,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和海岛振兴之间的长效合作网络。通过构建制度化协作机制,突破青年与乡村之间“临时参与”“边缘化角色”的壁垒。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