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绘就“创新温州”新画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学习体会
陈静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早在二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来温州调研时着重强调了创新,并对温州提出这样的期许——“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温州牢记习近平同志对续写创新史的殷切期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以“内生裂变”为抓手,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温州是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庞大的传统产业基础,如电气、鞋服等。近年来,温州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创新裂变、转型裂变、链式裂变、增值裂变为抓手,持续拓宽传统产业“焕新”路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智能工厂,温州的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了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以“AI驭电+零碳赋能”,驱动电器产业内生裂变,产品畅销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惠利玛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研发Vali鞋履AI设计平台,牵头构建起产业数据平台,涵盖1.4亿多张鞋服款式图、9亿余个数据标签,打造鞋履AI垂直大模型,成为温州首批“可信数据空间”。
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近些年,温州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主导产业培育,构建起了“传统+新兴+未来”的“5+5+N”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第二个“5”就是以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2024年,温州新兴产业加速聚链成势,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14.7%、14.0%,五大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另外,温州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眼脑健康等新赛道。2024年,温州首家晶圆厂项目投产,填补温州集成电路产业链制造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温州在半导体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温州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增速居浙江省第一,算力产业、行业垂直大模型等新兴领域成为发展热点;温州还规划建设万卡智算集群,建成一批行业垂直大模型,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涵盖多个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氢能等,有很大发展空间也有较强不确定性,需集中资源、强化长期资金支持以增强颠覆性创新能力。一方面,温州坚持通过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通过打造“一港五谷”等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引领性产业、构建引领性生态,大力实施“1—10”“10—100”的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温州在“一港五谷”等创新平台中,为青年量身定制“大孵化器集群发展战略”。2024年温州新增孵化空间220万平方米、孵化项目超3400个,5万多名青年创客拎包入驻“创业梦工厂”,推动温州从“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迈进。同时,温州还高效运营新加坡南洋理工、香港理工、浙大温州研究院等7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迭代“科技副总”等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温州连续六年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为青年人才搭建“头脑风暴”学术交流平台,带动全球创新青年来温州创未来。同时,温州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引进。2024年,温州共引育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21.3万人。此外,温州还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青年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和服务,让人才在温州能够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现在温州进入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为指引,加快建设创新温州,引导干部敢作敢为、激发地方敢闯敢拼、支持企业敢干敢创、鼓励群众敢首创,让创新的活力在全社会涌动,跑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度”,让温州创新涌动、创意充盈、创造不息、创富共赢,让“创新”成为温州的最显著标识。
作者单位:中共乐清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