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之力赋能温州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来源:温州日报

  李思危 杨茗名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协同发力是破解发展难题、培育温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核心关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温州正处于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否打通教育筑基、科技突破、人才集聚的协同通道,直接关乎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站位,以及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既是温州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又是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内生动力的现实路径。

  教育筑基厚植温州发展的人才“沃土”

  教育是科技和人才事业的基础工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是为科技创新培育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教育需扛起“筑基”职责,既要构建分层分类育人体系,又要打破产教融合壁垒,让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科技方向同频共振。

  近年来,温州紧扣“好学温州教育强市”建设,将教育筑基的理论落到实处。在基础教育领域,温州深化“托幼一体化”改革,新增普惠托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更注重把本土产业场景搬进课堂。如温州市第二中学在初中科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联合正泰新能源温州基地,将光伏组件生产线制成动画课件,组织学生实地观察组装与数据监测,让“可再生能源”从抽象知识变为可触实践。同时,通过“教共体”建设,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让更多孩子共享“本土案例教学”,夯实全民科学素养根基。在高等教育领域,支持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与瓯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合作,推动学科建设对接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中本、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出台《温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打造“校企汇”智治平台,建成5个市域产教联合体、74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等。

  科技赋能

  激活温州创新的发展“引擎”

  科技创新是引领教育和人才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不仅能突破生产力瓶颈,还能为教育革新提供新工具、为人才成长搭建新平台,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关键纽带。唯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才能牵引教育模式更新、人才能力升级,形成“科技突破—教育适配—人才支撑—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温州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推动科教融合纵深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例如温州医科大学围绕生物医药、眼视光领域,与瓯江实验室将科研方向转化为学生课题;温州大学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实现“课堂所学即产业所用”。另一方面,完善政策保障,激活创新“内生动力”。出台全国首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建立全域“科技副总”选派机制。国科温州研究院李徐坚博士担任温州奥通医疗“科技副总”期间,牵头攻关辅助柔性吻合支架组件,弥补可降解吻合装置技术短板,助力企业突破升级瓶颈。同时,温州深化创新联合体组建机制改革,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评价束缚,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实施“拨投联动”“先投后股”标准,优化科技人才薪酬、研发补贴等政策,激发科研活力,推动企业在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人才聚力

  筑牢温州跨越的关键“支撑”

  人才是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对教育而言,人才是培养目标;对科技而言,人才是创新主体。唯有突出人才工作地位,精准引育、优化生态、激活辐射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筑牢支撑。

  当前,人才工作正为温州发展保驾护航。在精准引育上,温州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靶向引进领军人才与团队;依托本地高校培育青年人才,让其在重点项目中挑大梁。温州理工学院设立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支持李敏团队为浙江长城电工研发新型铁芯材料技术,助力企业能耗降低15%,既解企业难题,又储创新后备。在优化生态上,温州落实人才薪酬改革,破除平均主义,同时完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套,推出“人才新政40条”5.0版,通过优惠购房、租房补贴等“人才住房”政策,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激活辐射上,鼓励领军人才进校园参与课程设计,将实践经验带入课堂;支持人才跨领域协作,打破学科部门界限,促进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助力温州在更多科技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