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温州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易招娣
当前,校园生态日益复杂,学生心理问题、行为偏差、法律风险等交织叠加,对学校治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单一学科背景的社工或教育工作者,在应对家校冲突、心理危机干预、未成年人权益维护等复合性问题时,常显力不从心。在温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亟需立足本土实际,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一条以“政府主导、高校育才、机构实践”为核心,面向优势专业学生(如师范生、法学生),融合社会工作、心理学、法学等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学校社工人才培养新路径。这实质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回应与实践创新。
第一,这是政策导向与现实呼唤的双重驱动。
国家层面对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不断提升,相关法律法规对学校社工力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回应“为谁培养人”。温州作为改革前沿,更应将复合型学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地方教育发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本土教育体量大、类型多,学生群体特征多元,家校社协同面临新课题,学生心理健康、校园安全、权益保护等压力凸显,亟需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又通晓心理疏导和法律知识,并能运用专业社工方法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单纯依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立足本地丰富的师范生、法学生资源进行“赋能转型”,是拓宽人才来源、优化队伍结构、构建可持续服务体系的务实选择。
第二,要培养“教育学+心理+法律”的复合型社工专才。
传统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在应对校园复杂问题时,往往因知识结构单一而力不从心。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矛盾调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现实议题,要求学校社工不仅掌握个案、小组工作方法,更需具备教育发展规律认知、心理评估疏导技能及基础法律素养。
温州高校应积极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突破专业藩篱,构建“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其培养目标的核心在于,依托温州高校师范、法学等优势专业学生,通过系统性融合培养,使其成为兼具深厚教育情怀或法律素养,熟练掌握社会工作核心方法,并拥有基础心理学评估疏导技能及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知识的复合型学校社工人才,明确“培养什么人”。这要求其知识结构实现深度复合:深刻理解学生发展规律、教育教学原理与家校社协同;精通个案、小组、社区等社工方法及实务技能;具备基础心理评估、常见问题识别与初步干预能力;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核心法律法规及校园纠纷处理实务。最终形成系统性思维把握问题、精准化识别问题根源、整合性设计干预方案、有效沟通协调多方资源的复合能力。
第三,要构建“政府+高校+机构”深度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复合型社工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政府、高校、社工组织的紧密联动,落实“怎样培养人”。
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将复合型社工人才培养使用纳入学校规划,明确其定位职责。出台专项政策,科学设定岗位比例、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通道,提升吸引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课程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实践平台与就业出口。推动地方规范文件制定,为学校社工履职提供法规依据。
高校作为主阵地,要勇于打破壁垒,重塑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重点面向师范生、法学生,开设“学校社会工作”辅修课程或方向。整合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资源,构建融合社会工作导论与实务、青少年发展与家校协同、学校心理学基础与咨询技巧、教育法律法规与未成年人保护实务等核心课程的综合体系。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学术导师+校外实务导师),大量引入本地真实案例与项目进行教学,大幅强化实践学分比重。
社工组织深度融入,成为实践熔炉与能力转化场。遴选本地优秀社工机构,与高校及中小学共建“校-社-校”三级联动实践基地。机构专家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教学,提供资深社工担任实务导师。学生在督导下深入合作学校真实场域,长期系统实习。通过严格的督导评估,确保其在解决复杂校园问题中将多学科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
第四,要储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生力量。
这一协同创新的培养路径,其价值远超满足岗位需求。它有效盘活本地师范生、法学生资源,拓宽了人才供给渠道,形成了更具地方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凭借其融合视角与多元技能,能更精准识别需求、系统设计干预、有效化解风险,显著提升校园治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水平,为学生成长织就更坚实的守护网。长远观之,这批在本土校园场域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深谙地方教育生态,掌握多元治理工具,其卓越的沟通协调、资源整合与矛盾化解能力,不仅是优化校园治理的中坚,更具备向更广阔社区治理领域迁移的潜力,将成为温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宝贵新生力量。
温州素有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在教改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当下,率先探索实践此路径,不仅能为百万学子护航,更能为全国学校社会工作破解人才困境贡献独具特色的“温州方案”,再次彰显这座城市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建设上的远见与担当。
本文系2025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部门合作专项课题(25BM014YB)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