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以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8日 来源:温州日报

  类康 张海波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是国家强大的根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新征程上,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优化系统布局是基本路径

  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摒弃“单点突破”的战术,实现学科交叉、多领域协同、多要素联动。只有做好整体发展规划,优化系统布局,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的深度,决定了技术创新的高度。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要深耕基础研究,加大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投入,建立完整的研发体系。历史上,从量子力学到信息论,都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催生出的技术革命。加强基础研究,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心甘情愿坐“冷板凳”,客观评价研究周期,给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同时,还要加快对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量子科学等前沿科技的研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攻破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极具国家竞争力,不能依附他人,只能靠独立自主,攻克“卡脖子”技术,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实施“揭榜挂帅”,对关系国家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进行超前布局,“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确保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生态治理。开放包容的生态,是科技发展的肥沃“土壤”。只有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才能让一切劳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充分涌流。提升创新体系的韧性,关键在于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协同的创新生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为其提供更多创新要素和资金投入。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阵地,要以前沿理论为重点,培育创新人才。科研院所是“转化器”,要将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结合起来,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建设创新人才是关键手段

  民族要振兴,人才必创新。《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要“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打造精英队伍。坚持把精英队伍放在最优先位置,精英队伍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他们视野开阔、创新创造活力强,能够站在国际科技最前沿,敏锐捕捉科技前沿动态,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要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培养造就精英队伍,让他们在强国建设中发挥“顶梁柱”作用。

  培育青年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要优化青年人才生态环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在资源配置方面优先倾斜。要勇于给青年人才压担子、搭台子,不搞论资排辈。此外,还要给青年人才更多人文关怀,让他们潜心投身科技事业。

  汇聚磁场效应。《建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要围绕世界人才中心目标进行战略布局,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高地,构建有效人才机制,搭建吸引人才平台。要不断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汇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磁场”。

  加强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必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合作共赢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治理。开放合作意味着要重新优化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消化吸收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要鼓励国内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积极对接、互联共建。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鼓励企业把研发的触角伸向全球,打通全球人才与技术禀赋产业链,形成“1+1>2”的倍增效应。

  共享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并不是“打压”他国,而是同世界各国一道共享科技发展成果。要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展现大国担当。要秉承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科技治理理念,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强化合作规划统筹管理。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经济转型等共同挑战。

  作者单位:类康,广州华商学院;张海波,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