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艺术  ->  文艺动态  -> 正文文艺动态

非遗花开满庭芳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9日 来源:温州日报

  “百人百工百技”现场展演、非遗进校园专场演出……明天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场以“瓯韵非遗·走进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隆重上演,向市民展现我市“百工之乡”的丰富内涵和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温州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共有人类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4项、省级非遗项目144项、市级非遗项目747项;有国家级传承人23位、省级传承人169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33位、代表性传承团体10个、代表性传承群体18个。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温州厚重深邃的文化基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保护工作者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去年,在省非遗保护业绩考评中,温州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名列全省榜首。

  同心掬得满庭芳,非遗花开满园春。如今,温州非遗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在瓯越大地上筑起一座座文化灯塔。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同学进行手工艺课程学习。

  创新培养机制

  让非遗绵延不绝

  源有活水,才能保持一渠清澈。非遗保护的关键和核心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去年,我市创新性推行“带薪学徒”项目,对濒危项目实行扶持政策,经考核合格的传承人学徒,每年可获补助生活费2万元。现年76岁的永嘉乱弹第七代传承人麻福地曾在演出时摔坏了腿,他一直想找个年轻人把绝技传承下去。在“带薪学徒”项目中,他收取了一位32岁的徒弟麻富攀。经过数月教学,麻富攀技艺大有长进,麻福地终于如愿以偿。“这是一件大好事。”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周锦云看来,项目切实解决了学徒生活实际问题,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与此同时,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实行传承人考核制度,以同台比赛和展演的方式进行考核,宁波等地先后仿效推行。去年底,首届非遗传承人展演暨技能考核活动在南塘街古戏台举行。为期两天的展演时间里,68位市级以上传统音乐、曲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展示了平时难得一见的温州参龙、芙蓉抛歌等31个非遗项目。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内将对全市各门类的700多位市级传承人进行全面的业务考核,这一制度既检验了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又让观众领略了非遗的魅力。

  此外,我市继续深化传承人服务,加大扶持与培养力度,如对市级65岁以上传承人发放补助经费,有效解决部分传承人传习活动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对经市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的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给予每项活动5000元至1万元的补助;组织传承人参加文化部、省厅举办的各类传承人研习班等。

  非遗保护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院长陈华文认为,这些独特的传承人保护探索和实践,使温州非遗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这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舞龙表演。 张朝辉 摄

  打造活动品牌

  让非遗融入生活

  从黄豆与面粉发酵而成的大缸里“打酱油”,在石臼里现场捣出热腾腾的年糕……今年初,市文化馆一楼展厅里一派热闹的春节景象。来自全市11个县(市、区)的100多位传承人在此展示了71个饮食类非遗项目,另有传统戏剧展演、非遗学堂、擂台赛、书法家写春联等十多项活动轮番上演。不少市民称赞:“吃到了儿时的味道,过上了传统的春节!”

  这是温州非遗品牌活动之一的“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活动用市场化手段,为近百个非遗项目搭建展示平台,实现非遗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兼顾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活动销售额从2015年的60万元、2016年的100多万元,到2017年的150多万元,连年攀升。不少项目赢得百姓口碑,打开了市场。今年3月,该活动被评为省非遗活动创新项目。

  除此之外,非遗馆开展的“非遗一条街”百工百技展示活动也颇受追捧。每逢周末,都有十多位传承人在现场创作,每月都会将项目和传承人进行轮换,每年都有100多位传承人进馆展示。很多观众觉得看现场创作比看实物更有意思,可以知道精美的工艺品是如何制作而成的,还可以和传承人聊天,了解展品的背后故事。还有“非遗学堂”,既面向青少年,也面向成人,设有剪纸、米塑、泥塑、瓯窑、瓯绣等课程,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经过一个半天,大家就能做出简单的成品。此外,“非遗学堂”不断推陈出新,公益性社团瓯之声读书会相继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今后,市非遗中心还将不断拓展“非遗学堂”的内涵,从在青少年心中播撒非遗种子的“萌芽篇”、成人追寻古老技艺的“寻根篇”到探寻传统文化精髓系列讲座的“求索篇”,根据受众的不同,调整非遗学堂的项目和方式,进一步提升非遗学堂的品质。

  与此同时,温州常年的非遗活动可谓是紧锣密鼓。如每年的“百人百工百技”大展示,各类民俗节庆活动,还有“点单式”和“长效式”相结合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进机关、进军营等活动,无不让非遗浸染百姓生活,润物细无声。

  联合各大院校

  让非遗开出新枝

  如何实现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创新与突破?经过多年实践,我市初步建立了依托大学、中专等院校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机制,通过在校内开设戏剧专业班、传统工艺专业班、工艺类专业课程以及创办传统工艺传承院校、传统工艺研究所,并让代表性传承人进院校任非遗传承专职教师等形式,培养新传承人近千人。

  为了破解乐清黄杨木雕徒弟难招的难题,2006年乐清市工艺美术协会与乐清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创办了黄杨木雕专业班,首届招收黄杨木雕专业学生36名,引进高公博、虞金顺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进校授课。此后,该校逐年扩招学生,还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3+2中专至大专五年制木雕专业班,至2015年,招生数达到140人。

  为了解决瓯剧演员青黄不接的窘境,2008年市文广新局先后通过瓯剧团与温州职业中专学校、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联合举办瓯剧表演班培养了连续八年学制的新生代瓯剧演员30名。这些学员在学艺期间,每人可享受不低于700元的生活补助,优秀学员还享受不低于1000元的年度奖学金。毕业后有28人直接进入瓯剧团当演员,相继排演了《僧尼会》《扈家庄》《断桥》《螺蛳峪》等40多出传统折子戏和《蝴蝶杯》《杨门女将》两部大戏,成为新生代的瓯剧艺术传承人。

  此外,在我市文化部门的助推促成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瓯海职业中专学校、泰顺职业技术学校、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东方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市第十四高中等各大院校先后聘请木活字印刷技艺、瓯塑、瓯绣、瓯窑、夹纻漆器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专职教师,通过专业授课与传统技艺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工艺人才。其中传承人郑央凡,一个人就带出了瓯塑专业近200名学生。这一举措,为传统工艺振兴和“瓯”字头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完善传承平台

  让非遗再焕新生

  前不久,第十二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圆满落幕,我市参展的非遗项目喜获多个奖项。其中,来自苍南县的钩绣和畲族刺绣荣获省非遗中心颁布的“最具人气非遗项目(品牌)”称号;瓯绣和蓝夹缬作品《云裳新语系列之瓯绣服饰》《馨韵书签》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最佳设计奖”。

  本次义乌文交会上的非遗展演,不仅向外界展示了温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更以非遗衍生品的创新形式体现了温州非遗保护与创新工作中的活力与动力。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思好表示,通过文交会的平台,接触到了更多新理念、新设计、新思路,相信会为今后非遗保护工作与产业结合发展提供更多营养。

  此次文交会,是市非遗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后的首个重要收获。今年3月,市文广新局机构体制改革全面调整到位,市非遗保护中心首次独立建制,进一步优化了人员结构,以加强与其他非遗单位的交流与对接,更好地开展全市非遗保护、管理、传承等工作,打造全省非遗工作“铁三角”。

  接下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将全面启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记录整理工作,建立涵盖全市非遗项目、传承人、基地的电子数据库,完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同时,着力打造以非遗文化为中心,各种品牌活动为外延,具有温州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播阵地:如“非遗+节庆”,提升“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品牌活动,打造“年味浙江”非遗迎春展,深入挖掘、整合温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在传统节庆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植入相应的非遗展示等活动;“非遗+展演”,精选木偶戏、温州鼓词、瓯剧等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和适宜展示的剪纸、米塑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配合活动开展现场展演;还有“非遗+体验”,举办“温州好剪纸”民间剪纸手工比赛及温州剪纸大赛、公益培训班等活动,引导市民自发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此外,还要把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创新相结合,打造温州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新时尚、新亮点。比如在保护继承发展传统“两瓯两雕”工艺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新型现代工艺品,推动传统非遗技艺适应时代发展,让老技艺焕发新生命,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助推非遗产品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研制开发推广非遗项目文创衍生品,打造非遗文创产业链,植入地方特色旅游点、特色小镇、民俗民宿村等,让老物件迎来新市场。同时,加强与各地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让老传统走出国门。

  在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大潮中,我们感受到了瓯越大地自下而上的文化活力。温州非遗是精彩纷呈的,更是活力四射的!

王民悦

  本文图片由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