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温州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启示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5日 来源:温州日报

  近年来,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温州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路子,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以较少的财政资金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形成了“多轮驱动、连锁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温州特色的文化改革创新之路,获得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温州智慧和温州样本。

  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的举措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有图书馆法人治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百姓书屋、文化礼堂、市民文化节、乡村艺术团、读书会联盟等,涉及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多个方面。

  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的精神要求,2014年起,温州市进行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通过成立理事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各阶层代表参加,保障了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力;通过建立基金会吸纳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拓宽了图书馆事业经费来源;通过出台规章制度赋予理事会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事务管理和基金会管理四个方面的实质性权利,突破了现有图书馆管理体制。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动了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城市书房:为满足市民希望公共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的愿望,从2014年起,温州市图书馆开始了建设“城市书房”的探索。城市书房是一种依托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RFID技术、实现24小时开放和一体化服务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由政府与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并通过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连锁”运行模式,为市民提供了崭新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文化空间。遍及全市的68家城市书房引领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方向。

  文化驿站:为满足都市年轻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2017年,温州重点建设“文化驿站”。文化驿站是时尚化、体验版、文艺范、互动型的休闲空间,整合了剧场演出、文艺培训课堂、休闲茶座的功能,采用连锁运行机制,建构了“1+10+N”的模式,即突出1家龙头文化驿站,建设10家各具特色的文化驿站,带动县(市、区)文化部门自办和社会参与合作建设的N个驿站,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2018年,60家文化驿站开展了945场活动,较好地满足都市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乡村艺术团:为破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佳的问题,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创造者、表现者、参与者、受益者,2018年,温州市实施“乡村文艺繁星计划”,开展“乡村艺术团”建设,探索“单独建团、邻片组团、互补联团”等组建方式、“分类指导、分级补助”等扶持机制和“镇街总团、村(社)分团”等运行模式。乡村艺术团增强了乡村群众文化自我造血功能,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活起来”“火起来”景象。

  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的成效

  一是提升了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创新,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特别是向基层延伸的广度、深度、层级都得到有效拓展;实现了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产品服务更加多元化,品质大幅提升;优化了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有效利用;推动了政府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变身为规划者、监督者,由办文化、管文化向服务文化转变。通过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较好地破解了增长有限的公共财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是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温州智慧和温州样本。温州市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为全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典型,获中央深改办高度肯定,其改革经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吸收。城市书房、百姓书屋因其较好地解决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30分文化圈”中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的全覆盖难题,全国各地先后有500多批次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100多个城市兴建了上千家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市民文化节、乡村艺术团等较好地满足了多种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也为全国各大主流媒体所推崇。

  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的经验启示

  一是创新必须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来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能仅仅为所谓的“业绩”需要,更不应是为了应付而创新。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的成功秘诀主要是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赢得了口碑。以城市书房为例,它为城市点亮了永不熄灭的温暖的阅读之灯,成为市民们家门口的图书馆,受到了上下一致的高度好评,以致不少社区和企业都在争相申请建城市书房。

  二是创新可以通过发挥优势来弥补短板。温州是一个人口大市,长期以来人均文化事业费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财政投入偏向于中心区和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政府部门对此颇有捉襟见肘和力不从心之感。但温州又是我国市场经济发祥地之一,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充裕。比如,温州48家博物馆中非国有博物馆就有31家,温州还没有国有美术馆,但已有多家颇具影响力的民办美术馆。温州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之所以能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回应了社会需求并再生出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回来,从缺位的地方要补上去,使政府、市场与社会各归其位、各得其所。

  三是创新需要营造宽松的氛围。有创新想法容易,但要成为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并且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创新项目,则需要合适的土壤和良好的氛围。近年来温州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举频出,源自于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独特地域文化特质契合国家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大背景,源自于地方党委政府营造了相当宽松的创新环境。对于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的一些创新举措,市委、市政府一般都是鼓励先尝试再下结论,对于现有的一些条条框框也敢于突破。对于可以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文化主管部门也没有大包大揽,在注重引导规范的同时,也给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从而激发了全社会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初步营造了一个共建共享共赢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四是创新之路永无止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合并,人们期盼的“诗与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文旅融合成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文旅融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仅能推动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而且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圆满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并交出漂亮的答卷,温州不妨从文旅融合的视角率先探索和创新。

  陈中权作者系温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