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理论党教  ->  理论学习  -> 正文理论学习

【求索】发扬敢为人先传统 打造共同富裕的温州样板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5日 来源:温州日报

  敢为人先是“温州模式”和温州人精神的内核,已融进温州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成了难能可贵的在地文化。在敢为人先的改革实践中,温州曾经创造了许多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业绩。今天,这种精神和勇气,在争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行动中依旧会激励温州人民勇闯新路、走在前列,为浙江率先开启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的伟大实践提供温州标志性成果和示范样板。

  以敢为人先的空间布局推动“大城战略”实施落位

  相比于杭州、宁波等城市,温州曾经的行政区划调整过于“小城化”,加上自然资源等条件限制,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留下了短板弱项。在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征程上,需要加速推动“大城战略”的实施。

  一是做大中心城市。在争取行政区划调整的同时,先行将瑞安和乐清、永嘉的大部分区域视为“市区”,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利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政策机制,实行“大市区”一体化运行与治理。统筹城市化发展,统筹重大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统筹各种要素的合理集聚,统筹社会治理的协调一致,在提升城市能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温州特色的新型中心城市扩容升级道路。

  二是做优“小县大城”。总结前些年“小县大城”先试经验,进一步推动文成、平阳、泰顺、苍南、龙港做大城区。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主要载体,提高人口承载和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市级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列出清单,适时放权。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破除制约城乡区域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在推动“小县大城”实践中,实现城乡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燃气等方面同规同网。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三是做好融合布局。推行温州全域范围的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和山海互济,增强市域内优势互补的内生动力。重点构建“两沿、一体”开发保护新格局。从乐清至苍南的沿海高质量发展产业带,立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科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浙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标杆。同时,建议在瓯江口新区或其他地方设立“飞地专属产业区”,为山区县提供产业发展平台,率先探索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位于西部山区的沿山共同富裕振兴带(原称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要加快迈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步伐,让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和实力,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村(社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建议率先健全明晰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乐清和永嘉大部分区域纳入“大市区”一体化运行与治理后,加快其余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打造头部山水型生态旅游景区。积极参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合理开发。

  以敢为人先的机制激发温州人爱乡创业的热情

  纵观历史,温州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资源和条件,一样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可不同时期在发展上却有着较大差别,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温州人创业创新激情的发挥。

  一是出实招呵护企业家。一个地方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必须利用有效政策机制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企业家队伍。主体没有活力,企业家缺乏创业激情,产业规划和行动计划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问计于企业家和有识之士,有的放矢出台政策和建立机制,强力激活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和创造力,鼓励培育广大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做大实体经济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必须有实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同时,通过对中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速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

  二是想良策“找回”温州人。激发在外温州人回到家乡做实业创造财富的热情,是温州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的重要一环。要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总结现有好的做法和经验,接续打好乡情召唤、感情激励、政策赋能、服务代理等组合拳,做深做实年会回归、精神回归、项目回归、总部回归工作。充分利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策和发展前景,用良策引导并树立在外温州人回乡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借机召唤在外的“温二代”“温三代”把发展的目光重新投向温州。要进一步重视高技能温州人的引导返乡,多渠道招引、好政策吸引、即办制速引,用心用情“找回”温州人才。建立有效机制,鼓励高学历学子回温就业,特别是参照公务员选调办法,面向全国“双一流”高校和世界知名高校选聘温州优秀年轻才俊回乡就业。

  三是搭平台留住温籍侨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大批侨胞回到国内,不少人处于不愿再出国但在家乡又没事可做的两难境地。可以通过搭建温侨科创平台、引侨招商平台、归侨就业服务平台、侨资基金平台、侨资捐赠平台,以及鼓励华侨华人在外企业与温州企业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或合法的知识产权联盟、建设共性技术平台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出台行动方案,抢时间留住更多的温籍侨胞投资家乡、创业家乡、服务家乡。

  以敢为人先的硬核举措打造温州科创高地

  脚踏实地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科创高地,是温州续写创新史的重要抓手,更是温州高质量发展和追赶先进的有效举措。

  一是督促科创载体和项目落实见效。近些年,温州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一定成效,特别是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招引科创平台项目竞相落地、聚力“一区一廊”建设等,但是,总的来说对于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带动力相对较弱。前不久,市政府与6家国家级学会签订合作协议,14项重大科创项目和10家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温州。下步关键是督促这些协议、平台、项目真正落地见效。

  二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立足我市传统轻工制造产业基础好和民营制造业发达的实际,分门别类地将数字化、智能化和上述产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传统制造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应在科创目标方向、关键技术攻关、技改资金配套、科技人才支撑诸方面,形成服务企业的体系与机制。对传统制造业高技术改造要拉出名单、落实责任、帮扶推进。新产业培育方面,除聚焦高端智能制造业外,要在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求突破,畅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通道。加大对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辐射链接国内外的技术交易活动。

  三是建设科创型职业技能人才培育大市。我市打造科创高地的制约因素之一是人才。借助外力为权宜之计,利用本地院校尤其是5所高职院校、40余所中职学校和市场主体力量,将我市打造成科创型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育大市,才是硬核举措。要激发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内部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在岗位培训中快速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要根据我市未来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对全市职业类大专院校进行梳理和专业论证,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办技能教育,重点发力培育急需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形成“技能人才在温州”的识别度。建议有关部门结合“科创中国”试点方案,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以敢为人先的先进理念创新基层治理的温州风尚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有赖于基层治理的创新和精准到位。

  一是形成义利并举建设共同富裕的风尚。用明了易懂的形式,向全市人民宣传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的意义,引导每个人成为共同富裕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共同受益者。要汲取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精神养分,鼓励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探索设立慈善信托,完善慈善褒奖制度。运用数字智能等形式监管慈善行为,增加透明度与公信力。要打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激励更多的人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

  二是形成基层治理均衡化发展的风尚。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推动社会治理方面先行示范。要运用先进理念并结合温州现实情况,在公共服务权益共享、要素价值的公平实现、房子租售同权等方面率先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三是形成城乡新社区建设的新风尚。创造基层治理的温州风尚,重心在基层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市城乡新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创新社区教育、社区养老、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服务诸方面的“温州做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劳有所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张纯洁

  作者系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