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宣传  ->  文化艺术  ->  文艺动态  -> 正文文艺动态

首部慈善主题院线电影《红日亭》下周三将首映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9日 来源:温州日报

《红日亭》剧照。

  一杯茶一碗粥,温暖一座城。温州人都知道,夏日烧茶、冬日煮粥是红日亭坚持了40年的传统。他们风雨无阻地,给来往匆匆的人们送上最及时的关怀,这里已然成为温州公益慈善事业的标杆地,我市首部慈善主题院线电影也因此得名。

  八年时间,八个成型的故事版本,无数个忙碌在红日亭、三乐亭、旭日亭、金花义工队的日日夜夜,在摄制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电影《红日亭》终于要和广大观众见面,12月5日首映式后,将于12月17日“登陆”温州各大院线。初冬来临,《红日亭》将为您端出一碗暖心粥。

《红日亭》摄制现场。 本文图片由吴培军提供

  “红日亭”不仅仅是一个地方

  为什么想要拍红日亭?《红日亭》制片人吴培军并不是灵机一动,其实早在2010年,他第一次在报纸上见到红日亭的报道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电影题材。自从生出“要把红日亭搬上荧幕”的想法后,吴培军便开始了行动,可他没想到,事情要比预想的难得多。

  “刚开始就有人不看好。”吴培军坦言,电影是一种戏剧艺术,而像红日亭这样的公益题材本身并不具备这一特点。

  故事核在哪里?故事线该如何发展?这两个问题不断萦绕在吴培军的脑子里。为了找寻答案,他深入红日亭、三乐亭、金花义工队等慈善组织中,与志愿者面对面访谈,从他们的视角看公益慈善。烧水、端碗、搬运杂物,吴培军亲身体验义工的日常,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每每看到他,红日亭志愿者们总是笑呵呵地打招呼:“吴老师你又来啦。”吴培军说,尽管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叫得出他的名字,可长期的相处中,不少人与他建立了一些联系。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三年前一位红日亭的元老徐爱华,尽管已90岁高龄,她还是坚持每天到红日亭“报到”。直到有一天,徐爱华无奈地说了句“干不动啦,真的要退休了”,一句话足见她对红日亭的眷恋与不舍。她与红日亭现任负责人孙兰香一样,“把红日亭当作自己的家,把红日亭的人当作自己的家人”。

  今年,孙兰香也已年近花甲,从2010年退休到红日亭帮忙,近九年时间里她几乎一天也不得歇,平均每天要和志愿者们煮18锅粥,光熬粥就要消耗80多斤大米。孙兰香说,其实红日亭做公益早已超出了茶与粥的范畴。近年来,老人们将大米、油盐送去贫困山区,爱心结对资助困难学生,给陷入困境的人们搭把手,也逐渐成为红日亭的传统。

  在红日亭里,吴培军看到了一个特殊的身影——阿国(剧中名),尽管智商不及常人,曾流浪、遭人利用,后来被红日亭的志愿者收留,成了他们的一份子。“这个人有戏”,吴培军终于松了口气,“金子总是藏在最深的地方,珍贵的东西都需要用心去换得。”

  故事核找到了,该如何搭好这条线?吴培军找到了好友邹德君,也是《红日亭》最终敲定的编剧。为了剧本创作,邹德君不下七次来到温州,往返于红日亭、三乐亭、金花义工队等等,走访、调查、论证、推翻再论证,最终将这许许多多爱心义工的故事汇集到红日亭这一个特定空间中,再设置剧中人物搭建故事结构。邹德君说:“是《红日亭》让我有机会了解温州,被这座城市深深感动。”

  “演绎真人真事更需真情实感”

  剧本敲定,选演员提上日程。导演王硕说,《红日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如果只呈现最原始的状态,没有人演得过这些真正的志愿者,可电影着重艺术感,这就需要非常专业的演员来支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奚美娟老师”,王硕的提议让在场所有人都举双手赞成,可也有人担心:“这样的大腕儿,能来吗?”

  当王硕第一次联系奚美娟的时候,她没有拒绝也没有马上答应,“我先看看剧本”,这句话不是随意说说的。当时她正在北京参加“两会”,会议结束后,奚美娟真的把剧本前前后后研究了五遍,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接下《红日亭》。

  为什么答应出演这部片子?奚美娟笑言,以往温州给她的形象就是个物质富裕的地方,但听到有那么一群老人几乎每天半夜起床,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施粥送茶,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十分感动,温州人善行天下的举动值得宣扬。作为上海慈善基金会理事,她也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做些慈善工作,“说明我和温州有缘”。

  也正是这份慈善精神,让王硕感到没有人比奚美娟更适合出演女一号,也就是拯救阿国的人,“演绎真人真事更需真情实感”。

  不过另一位重要角色阿国的扮演者却不那么容易寻到。在王硕心里,阿国是个“眼睛干净、长相朴实的年轻人”。可是他找了不下三十个年轻演员,都没有人符合。后来,有人推荐甄果策,只一眼,王硕说“就他了”。在后期的拍摄中也证实,王硕的眼光没错,虽然台词不多,甄果策只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就把阿国的心理矛盾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往往“阿国”的一场戏结束,旁观的义工们总忍不住围上来,伸出大拇指:“太像了太像了!”

  为了避免赞颂型影片普遍存在的人物空洞、说教色彩浓重的弊端,王硕经过大量的采访和论证,最终将影片定位为“春风拂面”。剧组摒弃了浓墨重彩,采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安安静静地讲好一个故事”。在王硕看来,红日亭志愿者的善行并非一次活动、一个节日,而是每天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身边的,“既日常又有仪式感”。

  “传播慈善也是在做慈善”

  今年4月25日,《红日亭》在温州正式开机。70余人的剧组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拍摄工作。尽管时间短,可他们都对温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拍摄的这段时间里,剧组的一日三餐被志愿者们全包了。奚美娟回忆,拍夜戏的时候,很多义工不仅义务做群众演员,还一直陪着剧组到深夜,煮上热腾腾的馄饨给大家当夜宵,“真的有种家的感觉”。

  正如《红日亭》电影出品人、鹿城区慈善总会会长林瑞荣所说,宣传、传播慈善也是在做慈善,他们的心是共通的。当初筹拍《红日亭》时得到了许多爱心人与企业的支持。为此,慈善总会专门为《红日亭》成立了慈善电影基金。“今后,这笔基金专款专用,还将用于其他公益慈善电影拍摄。”

  9月初,《红日亭》样片出炉,著名温籍慈善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就当了回观众。“真的出乎意料,慈善电影我看得多了,这部片子特别有感染力。”他认为,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就慈善说慈善”,而是通过人物命运故事线来揭示慈善的价值和意义。影片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义工高春梅执着于公益活动那种日常背后的生命关联,让观众感知到对义工来说慈善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远离生活的表面文章。

  看完电影,徐永光就将《红日亭》推荐至杭州“中华慈善日”活动以及深圳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获得了到场观影嘉宾的点赞与好评。深圳市广电公益会项目总监程浩认为,《红日亭》电影出品方提出了“传播慈善也是做慈善”的理念,值得肯定。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柔软之处,都能接纳公益电影所传递的那份温暖。

  “一杯茶,一碗粥,温馨暖流在心头……百年榕树,默默守候……”,当《红日亭》主题曲响起时,是否也能触动你心中最柔软的部分?12月5日,有个纯正的温州故事等你来听,感受冬日里的这份暖意……金叶